先说一下以前对经济学的认识。在大一下学期,我选择了《生活中的经济学》这门课。在宋宪萍老师的这门课上,我了解到了:经济学,就在我们平常的小事中,大到爸妈以及亲朋好友热衷的投资和炒股,小到我们自己平常的记账理财,甚至还有商场里的促销手段,以及生活中的很多细微现象,比如为什么牛奶装在方盒子里卖,可乐却装在圆瓶子里卖?原因之一可能是,软性饮料大多是直接就着容器喝的,所以,由于圆柱形容器更称手,抵消了它所带来的额外存储成本,可是人们大多不会直接就着盒子喝牛奶。成本效益原则也显示,它们不大可能装在圆柱形容器里贩卖。超市里大多数软性饮料都是放在开放式货架上的,这种架子便宜,平常也不存在运营成本。但牛奶则需专门装在冰柜里,冰柜很贵,运营成本也高。所以,用方形容器装牛奶便提高了收益。再如为什么女士衣服的扣子在左边而男士的在右边等等等等,全都可以用大众心理学和经济学来解释了。
但是,宋老师的课我并没有太多的去听,故没有获取太多的经济学知识,只有仅有的一点而已,或许是因为老师讲课的风格问题吧。从刘老师的课上,我觉得给我感触最大的,还应该说是两个尺度: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我们可以用这两个尺度来衡量经济学中的各种发展问题。不管是一个国家,一个企业,都可以用这两个尺度来衡量它的发展状况。一个国家GDP的高速增长,从西方普遍认同的真理尺度来衡量,它确实是发展了;但是用价值尺度来衡量,人的素质素养并不一定跟上了发展的节奏,而且很可能是倒退了。而人的发展,虽然说在短期内不会对经济的发展造成影响,但是,从长远上来看,滞后的人的发展必定会带来经济的衰败,而且很可能是无法挽回的结局。经济的发展与人的发展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这或许也是为什么,我们国家采取“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的发展战略。
谈到发展问题,就想到老师给我们讲到的从前的ford集团和现在的富士康集团,两个截然不同处境的大企业。前者采用分工的企业管理方式,从生产率角度来看待这个问题,它确实是极大地提高了产业的生产效率,在单位时间内所创造出的产值获得了显著提升,使其产品生产所需要的个别劳动时间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而获得高额的利润。不变的工作时间,提高的工作效率,那么为企业创造剩余价值的时间就增大了,因此企业获得的相对剩余价值就极大地提高了。同时,新兴的的分工方式,给企业带来了巨大的超额剩余价值。因此,我们就看到了ford集团因分工而产生的经济效益。
相比较而言,富士康集团同样采取了这种模式,但是结果却又是另一番景象:13名员工在短短的几个月时间,相继跳楼。这个现象,我觉得在很大程度上,是公司的这种分工模式导致的。首先,分工正如ford集团一样,也提高了相对剩余价值,但是由于所处的时代背景不一样,分工的企业生产模式已经普及,故企业只能赚取工人创造的相对剩余价值,也就是说企业的经济效益没有ford集团以前那么高了,再加上富士康集团处在产业链的加工生产环节,所获取的利润是极其低下的,所以企业极大地压低中国员工的工资。其次,中国人口众多,大学生普及,如此少的就业岗位带来了巨大的竞争力。工人们一边要承受就业压力,一边还要承受公司对员工的工资压榨和束缚的人生自由,这个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富士康员工的跳楼事件。我们再从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来分析这个问题就会发现,分工创造了更大的经济效益,为企业带来了竞争力,这在真理尺度的衡量下是可取的;但用价值的尺度来衡量,企业的员工自身的发展却受到了束缚,甚至可以说是退化,每个员工被变相的当做了“机器”,重复着简单的机械动作,大脑的思维也基本上停止了。不同的尺度来衡量富士康这个问题就会发现其出现跳楼事件的根本原因。Ford集团没有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我认为是分工模式刚开始,ford集团赚取了巨大的超额剩余价值,因此它提高了工人们的工资,满足了他们的切身利益,在一定程度上资本主义社会的特殊形式,也对公司的管理模式起到了一定适应性,因此短期内没有出现富士康这种悲惨的局面。
这是通过课堂上,刘老师的讲解,以及自己的一些看法来对问题进行了一些简单的分析。我觉得经济学是很重要的一门基础课程,通过课堂上的学习及平常的知识积累,在今后的生活当中,经济学一定能帮助我更清楚的来看待这个社会,了解这个社会的运行而受益终生。
经济学包括微观和宏观,微观部分的研究对象是个体经济单位,指单个消费者、单个生产者、单个市场等。微观经济学的基本假设条件是理性人,即以最小经济代价去获得自己的最大经济利益。要解决的是资源配置问题:生产什么,资源如何进行有效组合,才能提高经济效益,产品数量采用什么分配机制分配等等。
一需求,供给与均衡数量
需求是指消费者在一定时期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水平下愿意而且能够购买的该商品数量。需求量主要受商品价格,消费者的收入水平,相关商品的价格,消费者的偏好和消费者对该商品的价格预期的影响。需求函数表示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和影响该需求数量的各种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它是向右下方倾斜的,表示商品的需求量和价格之间成反方向变动的关系。供给是指生产者在一定时期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下意愿而且能够提供出售该种商品的数量。供给量主要受商品的价格,生产成本,生产的技术水平,相关商品的价格和生产者对未来的预期的影响。供求函数表示一种商品的供给量和该商品价格之间存在着一一对应的关系。供给曲线表现出向右上方倾斜的特征,表示商品的供给量和价格成同方向变动的规律。因此商品的市场需求量和市场供给量相等时的价格即为均衡价格。而供求曲线不是固定不变的,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需求变动分别引起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的同方向的变动;供给变动引起均衡价格的反方向变动,引起均衡数量的同方向的变动。对于富有弹性的商品,厂商的销售收入与商品的价格成反方向的变动。而缺乏弹性的商品(如食盐,味精,洗洁剂)销售收入与商品的价格成同方向的变动。如果两种商品之间存在着替代关系,这两种商品互为替代品。如如苹果与香蕉。如果两种商品必须同时使用才能满足消费者的某种欲望,则称这两种商品之间存在着互补关系,这两种商品互为互补品。如磁带和录音机。
二效用论
需求的背后是消费者,消费者在消费商品时感受到的满足程度是效用。例如,消费者消费了巧克力与唱片,他从中得到的效用是无法衡量,也无法加总求和的,更不能用基数来表示,他可以比较从消费这两种物品中所得到的效用。如果他认为消费一块巧克力所带来的效用大于消费唱片所带来的效用,那么就叫一块巧克力的效用是第一,唱片的效用是第二。在一定时间内,其他商品的消费数量保持不变的条件下,随消费者对某种商品消费量的增加,消费者从该商品连续增加的每一消费单位中得到的效用增量是递减的。效用取决于两个方面:1)客观因素,即商品的使用价值;2)主观因素,即人的主观心理感受。消费者的行为的出发点和目的是追求效用的最大化。消费者均衡在消费者的收入和商品的价格既定的条件下,当消费者选择商品组合获取了最大的效用满足,并将保持这种状态不变时,消费者处于均衡状态,简称为消费者均衡。消费者均衡是研究单个消费者在既定收入条件下实现效用最大化的均衡条件。消费者均衡是指在既定收入和各种商品价格的限制下选购一定数量的各种商品,以达到最满意的程度。消费者均衡是消费者行为理论的核心。而在一定的收入或支出的水平下,对所消费的不同商品组合具有同等满足程度的曲线,就是无差异曲线。所以要想获得市场,就必须从这两个方面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使其能获得自身能获得的最大效用。预算线表示消费者在一定的的收入和价格条件下所能购买的各种商品数量的最大组合。预算约束线是由收入和商品价格两方面决定,收入增加价格不变或是价格降低收入不变都会使消费者的消费水平提高。消费者的无差异曲线和预算线结合在一起,来分析消费者追求效用最大化的购买选择行为。最优购买组合只能出现在预算线上。
三生产论
生产者亦称厂商或企业,它是指能够作出统一的生产决策的单个经济单位。厂商的目标是追求最大的利润,厂商投入劳动和资本是生产要素。在短期内,生产者来不及调整全部生产要素的数量。在技术水平不变的条件下,在连续等量地把某种不变的生产要素增加到其他一种或几种数量不变的生产要素上去的过程中,当这种生产要素的投入量小于某一特定值时,增加该要素投入所带来的边际产量是递减的。短期生产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劳动的平均产量始终是上升的,且达到最大值;边际产量先上升后下降,且始终大于平均产量。总产量始终是增加的。因此生产者连续增加可变要素劳动的投入量,以增加总产量。第二阶段是生产者进行决策的区间。开始,劳动的平均产量达最高点。终点处,劳动边际产量等于零。第三阶段,平均产量继续下降,边际产量降为负值,劳动总产量也呈现下降趋势。生产者不会增加劳动投入量,而是通过减少投入量来增加总产量以摆脱劳动边际产量为负值和总产量的下降局面。在长期内,生产者可以调整全部生产要素的数量。通过对两要素投入量的不断调整,使得最后一单位的成本支出无论用来购买哪一种生产要素所获得的边际产量都相等,从而实现既定成本条件下的最大产量。
四成本论
先来看一个经济学小故事,它讲的是:乔丹能用2小时修剪完自家草坪,而他的邻居女孩珍妮用4小时修剪完他家的草坪,所以乔丹在这件事上有绝对优势。那么,乔丹应该为自己家修剪草坪吗?若他自己修剪,那么他就会失去这两小时参加广告代言或是球赛所带来的收益。这说明:从事任何活动,要得到任何东西,都要付出相应的成本,世界上没有免费的午餐。为什么会有这样一个原理呢?因为人的需求是无限的,而资源是稀缺的,有限的。资源有多种用途,把资源用与一种用途就要放弃其他用途。所谓机会成本,是指把某种资源投入某一特定的用途时所放弃的在其他用途中所能获得的最大利益。在短期生产中,边际产量的递减阶段对应的是边际成本的递增阶段,与边际产量的最大值相对应得是边际成本最小值。长期总成本是指厂商在长期中在每一个产量水平上通过选择最优的生产规模所能达到的最低总成本。攀比效应是一种连带外部正效应,在这种效应之下,消费者往往希望可以拥有一件几乎人人都有的产品,对自己有多大用处不一定,但是一定不能够落后,它是和流行和潮流联系在一起的。攀比效应在整个经济生活中是很常见的,所以厂商可以抓住消费者的攀比心里来获取更多的利润。
通过学习这门课,使我对经济学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将多年的经验结合这些知识,不仅提升了自己的水平而且也能使企业更好的发展。企业如何有更好的发展最根本的措施就是提高效用。突破技术障碍,提高商品的质量,推出更多能与其他企业相抗衡的商品及劳务,同时努力降低成本,使消费者可以追求到更多实用价值,从而实现客观效用的提高。并且要加强宣传运用广告和搭售手段,使更多的消费者接受商品,增加销售量。
经济学学习心得体会范文三
通过几个月的学习经济学,我初步的了解到了现在经济学的一些概念和在理解概念的基础上应该注意问题。现代经济学的基本内容分微观和宏观两个方面。
从微观方面说,微观经济学以单个经济单位为对象,通过研究单个经济单位的经济行为和相应的经济变量单项数值的决定来说明价格机制如何解决社会的资源配置问题。在理解概念的同时我们必须注意:
①、微观经济学研究的对象是单个经济单位的经济行为。这个行为所研究的是家庭如何把有限的收入分配于各种物品的消费,以实现满足程度最大化,以及企业如何把有限的资源用于各种物品的生产,以实现利润最大化。
②、微观经济学解决的问题是资源配置。微观经济学是从研究单个经济单位的最大化行为入手,来解决社会资源的最优配置问题的。
③、微观经济学的中心理论是价格理论。价格像一只看不见的手,调节着整个社会的经济活动,通过价格调节,社会资源的配置实现了最优化。
④、微观经济学的研究方法是个定量分析。
微观经济学的一些内容:均衡价格理论;消费者行为理论;生产者行为理论;市场结构理论;生产要素价格理论等。
从宏观方面说,宏观经济学以国民经济为研究对象,通过研究经济中各有关总量的决定及其变化,来说明资源如何才能得到充分利用。
在理解概念的同时我们必须注意:
①、宏观经济研究的对象是整个经济,从总体分析经济问题。②、宏观经济学解决的问题是资源利用。③、宏观经济学的中心理论是国民收入决定理论。④、宏观经济学的研究方法是总量分析。
宏观经济学的一些内容:国民收入决定理论;失业与通货膨胀理论;经济周期与经济增长理论;开放经济理论;宏观经济政策。
为进一步的了解经济学,我认为我们要正确的理解它们,并且在今后的学习中要在理解的基础上得以升华。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要正确的树立消费观,要从感性的消费观念上升到理性的消费观念;不要总是盲目的去消费,并且总是在消费后又后悔当初。
文章标题:《经济学学习心得体会范文》相关阅读
学习西方经济学的心得体会作为一名学习电子商务专业的大一学生,我学习到了由高鸿业主 编的《西方经济学》微观部分,说实话我真的觉的这本书对于我来说 学习起来有点吃力, 但是我还是以我自身学习的经验和心得以及我至 今学到和掌握到的西方经济学的程度来说说学习西方经济学的学习。西方经济学是一门推理性极强的科学,在学习它的时候不仅仅要 牢记它的基本原理,还要掌握她的推导证明方法等,这样的话我才能 又知道其然,还知道其所以然。微观经济学是西方经济学的一部分,但是它却占着重要的位置。首先微观经济学又称个体经济学, 小经济学, 主要以单个经济单位(单 个生产者、单个消费者、单个市场经济活动)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单 个生产者如何将有限资源分配在各种商品的生产上以取得最大利润; 单个消费者如何将有限收入分配在各种商品消费上以获得最大满足; 单个生产者的产量、成本、使用的生产要素数量和利润如何确定;生 产要素供应者的收入如何决定;单个商品的效用、供给量、需求量和 价格如何确定等等。课本中介绍了三个逐步深入的层次:1.单个消费者和单个生产者 的经济行为, 它分析单个消费者如何进行最优的消费决策以获得最大 效用;单个生产者如何进行最优的生产决策以获得最大利润。2.单个 市场的均衡价格决定, 它是作为单个市场中所有消费者和所有生产者 最优经济行为的相互作用结果而出现的。3.所有单个市场均衡价格的 同时决定, 它是作为由经济社会中全部市场上的全部消费者和全部生产者的最优经济行为的相互作用结果而出现的。微观经济学的基本假设条件:理性人(经济人) :每一个从事经济 活动的人所采取的经济行为都是力图以自己的最小经济代价去获得 自己的最大经济利益。微观可概括为供求理论、效用理论、生产理论、市场(厂商)理 论、分配理论和福利理论。微观经济学的出发点应该是产品、劳务和 生产要素的供求平衡,一般的规律是产品价格提高,则对产品需求量 减少,而产品供给量增加; (贵了人就不买了,那么就会使供给的数 量增加)产品价格下降,则对产品需求量增加,而产品供给量减少。但供求量的变化对价格变化的反映程度如何?这就是价格弹性问题。为什么对不同商品需求弹性不同,这就要研究消费行为理论,一般称 为效用理论, (效用不是越多越好,吃一个馒头觉得很舒服,吃十个 就难受了)这也是需求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什么不同商品供给弹 性不同,这就要研究生产要素组合和成本分析,这就是生产理论和成 本理论。如果考虑到不同市场类型条件下的厂商最佳产量,就是厂商 均衡,亦称市场理论。分配理论是指生产要素价格问题,因为生产要 素价格——工资、地租、利息和利润的确定就是分配问题。学习高鸿业的这本《西方经济学 》 ,让我深深的感觉到,它不是 简单地介绍西方经济学,也不是简单地介绍微观经济学的,而是致力 于培养学生的经济直觉,使学生通过本书的训练,逐渐形成经济通或 者如书中所提到的经济自然主义者的思考方式, 对人们日常生活的大 小事件都能从经济学的角度来思考,或能够看出这些事件的经济含义,经济学只有真正的运用与生活中,才能称得上是经济学。就如前一阵我们国内出现的抢盐风波,核辐射说法的大肆散播, 弄的人心惶惶,太可怕了,一夜之间,这个小市场的食盐一售而空, 不仅仅是浙江、江苏、北京、上海,很多大城市也出现抢购食盐,食 盐短缺的现象。用经济学来分析,原因有两点。第一,人们对于市场 上的食盐的需求量增加,食盐需求曲线向右移动,导致均衡数量和均 衡价格都有所上升。第二,由于核泄漏导致食盐生产的影响,导致供 给曲线向左移动,导致均衡价格的上升和均衡数量的减少。这都是市 场经济“看不见的手”自发调节的产物,但是完全依靠市场的调节机 制不一定得到社会福利最大化。政府的宏观调控也是必不可少。食盐 作为必须品。如果政府不出面调节,那么就会出现供不应求的现象。如此看来,由于外部环境的影响,导致市场供给和需求的变动,在市 场经济的自发调节和政府管制之间产生矛盾,导致供求不平衡,所以 政府应该负起责任来, 采取相应的经济措施来缓解抢盐风波所带来的 一系列问题。当然,我举得这个例子只是经济学中最浅显的最基本的例子和理 论。根据我自己的学习情况来说,我觉得至今我学的这本书所要求掌 握的重点知识点就打个比方第三章和第四章的大概有边际效用递减 规律,消费者均衡,消费者剩余,无差异曲线,边际替代率,边际替 代率递减规律,预算约束线,补偿预算线,三个曲线,生产函数(包 括柯布-道格拉斯函数) ,TP,MP,AP,边际报酬递减规律,边际技术替 代率,等生产曲线,等成本线等等等等,只有好好的掌握和理解了这些知识点,课后再找些相关的习题相应的巩固一下,在面对考试的时 候才能以不变应万变。总而言之,但就我所学的电子商务专业来看,本专业主要培养学生 具备现代方面的知识与能力,电子商务的专业课,语言程序设计等一 系列的专业知识。而我们也主要学习经济、计算机、微积分等的基本 理论和基本知识,经济学成了我们学习科目中的一大重点。只有学习 好经济学知识,包括今天我所学习的微观经济学,懂得用经济学的角 度去看待问题,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才算得上一个合 格的管理学学生, 因此, 微观经济学实际上就是一个基础, 一个基石, 一个让我走得更远,看得更远的铺垫。西 方 经 济 学 论 文电子商务 1001 班 邓婕 学号:1002110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