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多情自古伤离别
多情自古伤离别 送 别 诗 鉴 赏 ? 送别诗的产生 古代由于交通不便,通讯极不发达,亲 人朋友之间往往一别数载难以相见,故古 人特别看重离别。过去的习俗是:离别之 际,人们往往设酒饯别,折柳相送,唱歌 送别,有时还要吟诗话别,因此离情别绪 就成为古代文人一个永恒的主题。因各人 的情况不同,故送别诗所写的具体内容及 思想倾向往往有别。有的直接抒写离别之 情,有的借以一吐胸中积愤或表明心志, 有的重在写离愁别恨,有的重在劝勉、鼓 励、安慰,有的兼而有之。 辨别送别诗 1.形式标志:标题中有“送”或“别”等字眼; 2. 意象标志:植物类:杨柳、梅花、春草(萋萋) 动物类:雁、寒蝉 物:行舟、羌笛、酒 自然景象:(秋)雨、(愁)云、雪、 月、流水 地点:阳关、长亭、古道、曲江(长 安南边的一条河流,两岸植柳,唐诗常有的意 象)、南浦(泛指分手的河边)、灞陵 送别诗的分类 1.依依不舍的留念 南 浦 别(白居易) 南浦凄凄别, 西风袅袅秋。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2.情深意长的勉励 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别 董 大(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3.坦陈心志的告白 芙蓉楼送辛渐(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 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 一片冰心在玉壶。 于易水送人(骆宾王) 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4. 深情厚谊的表白 赠汪伦 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基本主题: 依依不舍的留念;情深意长的 勉励;坦陈心志的告白;别后情境的想 象、担忧与对友人思念的深情厚谊。 感情色彩: 依恋与不舍——低沉哀婉,伤 感惆怅;安慰与祝愿——旷达刚健,乐 观向上。 高考体验 柳梢青· 送卢梅坡 刘过 泛菊①杯深,吹梅②角远,同在京城。聚散匆匆,云 边孤雁,水上浮萍。教人怎不伤情?觉几度、魂飞梦惊。后夜相思,尘 随马去,月逐舟行。[注]①泛菊:饮菊花酒 ②吹梅:吹奏《梅花落》 ⑴“聚散匆匆”一句,在内容上强调什么?在上片的结构上 起什么作用? ⑵作者在本诗中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请结合全词内容具 体说明。 方法小结 手 法 类 1、点出手法 2、结合诗句 3、表达的情感 高考体验 示长安君 王安石 少年离别意非轻,老去相逢亦怆情。草草杯盘供笑语,昏昏灯火话平生。自怜湖海三年隔,又作尘沙万里行。欲问后期何日是?寄书应见雁南征。【注】长安君为王安石(1021—1086)的大妹, 工部侍郎张奎之妻,封长安县君。些诗为王安 石于宋仁宗嘉祐五年(1060)出使辽国前所作。此时他尚未拜相变法 . 诗中表现了“怆情”之感,请就中间两联逐联 赏析作者是如何表现这种情感的。 草草杯盘供笑语,昏昏灯火话平生。 颔联:(1)“供笑语”表达了相逢的欢 乐,“话平生”则道尽了人生的沧桑二者相互映衬,更添一层悲凉况味。(2)“草草杯盘”“昏昏灯火” 营造了氛围,在这样的环境中,诗人更 容易生发悲怆之情。(3)“草草”“昏昏”是叠词妙 用。“草草”可见酒菜的简单,欢聚中 有些许不足;“昏昏”则烘托了人物情 感,暗示了伤痛。 自怜湖海三年隔,又作尘沙万里行。颈联:(1)“自怜”与“又作”贯通一气, 诗人借此直抒胸臆,表达了心中的万端悲慨。(2)“湖海”久隔,“尘沙”远赴,旦 夕间重逢又别,且是出使不无艰险的辽国, 写出了相聚不易,使悲意又加深了一层。(3)“三年”言时间之长,“万里”谓 距离之远,以数字入诗,一纵一横,使悲情 更为浓烈。 方法小结 内 容 类 1、结合诗句 2、指出情感 3、明确手法 课堂演练 丹阳送韦参军 严维 丹阳郭里送行舟,一别心知两地秋。日晚江南望江北,寒鸦飞尽水悠悠。暮春浐水送别 韩琮 绿暗红稀出凤城①,暮云楼阁古今情。行人莫听宫前水, 流尽年光是此声。 【注】①凤城:京城。(1)两首送别诗都写到的“水”,各有什么寓意? 请作简要说明。(4分) (2)《暮春浐水送别》是怎样融情于景的?请作 简要赏析。(4分) (1)上一首用“水悠悠”象征离别的惆怅和友 情的悠长。下一首借“宫前水”的不断流淌来 抒发对人生、历史以及社会的感慨。 (2)这首诗将友情、世情等浓缩为“古今 情” ,融入由“绿暗”、“红稀”、“暮云”、 “宫前水”等意象组成的一幅感伤画面之中, 形成了融情于景的艺术特色。 鹧鸪天 送人 辛弃疾 ? 唱彻《阳光》泪未干,功名馀事且加餐。浮 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 今古恨,几千般,只应离合是悲欢?江头未 是风波恶,别有人间行路难。 ? ? (1)“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蕴含了什么 样的思想感情?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 ? 翘首远望,依依不舍的惜别之情; ? 路途艰险,祝福平安的关切之情; ? 山高水长,前程迷茫的郁闷之情。? 借景抒情、寓情于景 ? (2)这首词以“送人”为题,下片写出了哪两层新意? ? 不应把离别(相聚)视为人间唯一悲痛(欢乐)的事。? 人世间的风波远比路途险恶得多。 本课小结 送别类诗歌高考考查角度: 内容、手法、情感 鉴赏送别诗的方法: 品意象 抓关键句 注意手法第一篇:多情自古伤离别
多情自古伤离别————送别诗鉴赏 默认分类 2010-03-31 16:27:51 阅读 87 评论 0 字号:大中小 订阅 教学目标 1. 明确送别诗中常见的情感和抒情方法。2. 培养学生鉴赏送别类诗歌的能力。重点难点 重点:送别类诗歌常见的情感及抒情方法。难点:鉴赏送别类诗歌的语言。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黯然销魂者,惟别而已。”(江淹《别赋》),古人由于道路崎岖难行,交通工具落后,一别动辄多 年,再会难期,因而古人更重离别。士大夫们送别,不光是备酒饯行,折柳相送,还常常写诗送给行者(送 别),或留给居者(留别),所以,表达离愁别绪是古代诗歌常见的一种主题。一、因各人的情况不同,故送别诗所写具体内容及思想倾向的往往有别。第一,直接抒写离别之情。如李白的《赠汪伦》、《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柳永的《雨霖铃》,王维《渭城曲》等等或是 对友情的咏唱或写情人之别、亲人之别,也有写同僚之别,甚至写匆匆过客之别。第二,借诗吐胸中积愤或明心志的。这类诗往往是诗人在艰难困厄之际写就的,往往有不少见情 见性的佳作,如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自比冰壶,表达自己开阔 胸怀,高尚的志节和坚强的性格。第三,重在劝勉、鼓励、安慰的。如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诗人一洗以往送别诗黯然消魂的 感伤情调,格调高昂,气象壮阔,雄浑豪放。把离别这件事看得很超脱,唱出了豪迈的歌声。尤其是颈联“ 海 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语言形象而凝练,饱含深情而富有哲理,显示出大丈夫宽阔胸襟,勃勃英姿,给 人以莫大的安慰和鼓舞。高适 《别董大》 中“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两句为“胸臆语,兼有气骨”, 因为是知音,说话才质朴而豪爽,又因别离,才以希望为慰藉,于慰藉之中倾注信心和力量。这些诗从情感上看,或“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柳永《雨霖铃》),有着浓重的伤感情 绪,意极为凄悲,催下泪下;或一洗悲酸之态,吹响豪迈的号角,激情荡漾,气贯长虹。二、送别诗中常见的意象有如下几种第一,长亭、劳劳亭、谢亭、灞陵亭、南浦。长亭,是古人在大道上专为行人休息所设的亭子, 人们常在长亭送别。劳劳亭,离建康古城大约十五里;谢亭,又名谢公亭,在宣城北面,是南齐诗人谢眺 任宣城太守时所建,他曾在此送别朋友范云,后来谢亭就成了宣城的送别之地;灞陵亭,在长安东南三十 里处,那里原有一条灞水,又因汉文帝葬在那里,遂称灞陵,唐代时人们送朋友出长安,常在那里分手; 南浦,江淹在《别赋》中说:“送君南浦,伤如之何。”此后人们便用“南浦”作为送别诗的意象。1 第二,杨柳。“柳”者,“留”也,二者谐音,因而古人有折柳送别的习惯。这一古老的风俗最早出现 于汉代,汉乐府有古曲《折杨柳歌》:“上马不捉鞭,反折杨柳枝。” 第三,夕阳、日暮。许多诗人喜欢把离别与夕阳、日暮联系在一起,表达浓浓的离情,这是因为 忧伤的情感和苍茫的暮色相协调,对于远离家乡的游子来说,暮色渐起渐至苍茫,最能勾起他们的离情别 绪,正如孟浩然在《宿建德江》中所说的“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第四,酒。古人离别多设宴饯行,“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 《送元二使安西》), “人分千里外,兴在一杯中”(李白《江夏别宋之悌》),故许多离别诗,都飘散着酽酽的酒香,酒里充盈 着亲情、友情、故园之情、感时之情。第五,秋。“自古逢秋悲寂寥”(刘禹锡《秋词二首》),古人在对秋景的注视中感觉到时光的流 逝,感受到人生的短暂和易老,“秋”能使志士失志,对现实失望,对前途悲观。遇秋而愁已成为古代文人 的一种普遍文化心理。像杜甫“万里悲秋常作客”(《登高》),在暮年面对巫山巫峡的秋色,作者感到了 知交零落、壮志难酬,国势衰落,不禁发出“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秋兴八首》)的感叹, 抒发了自己的忧国之情和孤独抑郁之感。秋代表了萧条凄清,代表了寂寞抑郁,是送别诗中惯用的意象。纵观古代的送别诗,赠别也罢,留别也好,俱是由眼前景而触发心中情,是寓情于景、寓景于情, 是真情的流露、心志的坦陈。三、送别诗歌积累 1、骆宾王《于易水送人一绝》 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崇敬荆轲古今一体,略去枝蔓直入史事,自有一种激越之情。荆轲精神千载犹存,虽然没有 离别的情景也不知所送为谁,却有诗人对现实环境的深切感受。2、孟浩然《留别王维》 寂寂竟何待,朝朝空自归。欲寻芳草去,惜与故人违。当路谁相假,知音世所稀。只应守寂寞,还掩故园扉。——怨怼之中又带有辛酸意味,感情真挚动人,既没有优美的画面,又没有华丽的词藻,语句平 淡近乎口语,对偶不工极其自然,言浅意深颇有余味。 3、王昌龄《山中送别》 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 ——不写饯别,而写别后的寂寞之感,怅惘之情,离愁,往往在别后当日的日暮而更浓重、稠密, 却只用掩柴扉来表达。从生活中拾取看似平凡的素材,运用朴素自然的语言,来显示浓厚真挚的感情,往 往味外有味,令人神远。4、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渡荆门送别》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2 月下飞天镜,云生接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5、岑参《送李副使赴碛西官军》 火山六月应更热,赤亭道口行人绝。知君惯度祁连城,岂能愁见轮台月。脱鞍暂入酒家垆,送君万里西击胡。功名只向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既不写饯行时的歌舞盛宴,也不写难舍之情,只是以知己的身份说话行事,字里行间激情荡 漾。开篇造成特殊的背景,烘托李副使毅然前行的气概,珍重的送别之意暗含其中,三四句明写友人的经 历,激励其一往无前,五六句化惆怅为豪放,末句直抒胸臆,气贯长虹。6、贾至《巴陵夜别王八员外》 柳絮飞时别洛阳,梅花发后到三湘。世情已逐浮云散,离恨空随江水长。——这是一首情韵别致的送别诗,诗人先从自己离别洛阳时写起,怀着被贬的失意离开故乡,以 物候的变化表达时间的变换。深得采薇遗韵。开首两句洒脱飞动,情景交融,既点明季节地点,又渲染气 氛,给人一种人生飘乎,离合无常之感。三句的世情含意极丰,世事如浮云,更觉离情难遣如流水之悠长。结尾一个空字表达了一种无可奈何而又依依不舍的深情。唐诗中写迁谪之苦,离别之恨者多,且各尽其妙, 此诗以迁谪之人又送迁谪之人,情形倍加难堪,写得沉郁苍凉,一结有余不尽。五、巩固训练 1、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8 分) 别 滁 欧阳修 花光浓烂柳轻明,酌酒花前送我行。我亦且如常日醉,莫叫弦管作离声。(1)这是一首以“饯别”为主题的诗歌,你认为诗人在这离别酒宴上的心情如何?请结合诗歌的具 体内容回答。(4 分) (2)人们是在什么样的自然环境下为诗人饯行的呢?你认为诗歌里有关饯行的环境描写与诗人表 达出来的主观情感和谐吗?简述你的理由。(4 分) 2、 喜见外弟又言别 李 益 十年离乱后,长大一相逢。问姓惊初见,称名忆旧容。别来沧海事,语罢暮天钟。明日巴陵道,秋山又几重。3 (1)从颔联和颈联中任选一联,分析诗人是如何描写“喜见外弟”的情景的。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诗歌尾联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3、(2007 年高考江苏卷)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鹧鸪天· 人 辛弃疾 送 唱彻《阳关》泪未干,功名馀事且加餐。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今古恨,几千般,只应离合是悲欢?江头未是风波恶,别有人间行路难! (1)“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蕴含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 (2)这首词以“送人”为题, 下片写出了哪两层新意? 4、[安徽卷]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柳梢青· 送卢梅坡 刘过 泛菊①杯深,吹梅②角远,同在京城。聚散匆匆,云边孤雁,水上浮萍。教人怎不伤情?觉几度、魂飞梦惊。后夜相思,尘随马去,月逐舟行。【注】①泛菊:饮菊花酒。②吹梅:吹奏《梅花落》。(1)“聚散匆匆”一句,在内容上强调什么?在上片的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者在表达感情时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请结合全词内容具体说明。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 17—19 题。饯别王十一南游 刘长卿 望君烟水阔,挥手泪沾巾。飞鸟没何处,青山空向人。长江一帆远,落日五湖春。谁见汀洲①上,相思愁白蘋②。 4 【注】①汀洲:水边或水中平地。②白蘋:一种水草,花白色。(1).对这首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首联诗人用“望”、“挥手”等动作写出为友人送行的情景,表达诗人依依惜别之情。B、“飞鸟”隐喻南游的友人。“没何处”写出诗人深切关怀着远行的友人,烟水迷茫,前途未卜,不知 何处才是友人的归宿之地。C、“远”字点明凝神远眺的诗人视线久久地追随着远去的友人,“一帆”形容友人只身乘船南游的孤寂。D、尾联写诗人想象友人站在汀洲之上对着秋水、白蘋出神,久久不忍离去,心中充满着无限愁思。(2).“青山空向人”一句描写了什么景和情?请简要分析。(6 分) (3).这首诗运用什么手法来抒写离愁别绪?请简要分析。(6 分) 6、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 分) 谢亭送别 许浑 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重送裴郎中贬吉州 刘长卿 猿啼客散暮江头,人自伤心水自流 同作逐臣君更远,青山万里一孤舟。 (1)这两首送别诗有很多相似的地方,其中都写到“水流”,简要分析他们之间的相同和不同之处。(4 分) 答: (2)比较分析,请说出这两首诗最后一句在表达和抒情上各有何特点?(4 分) 答: 7、【2008 重庆卷】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6 分) 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 王观 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若到江南赶 上春,千万和春住。(1)本词上、下片各写了什么?请作简要概括。(2 分) 5 (2)宋人王灼《碧鸡漫志》评王观词是“新丽处与轻狂处皆足惊人”。这首词“新丽”的特点主要表现在 哪些方面?请作简要分析。(4 分) 多情自古伤离别———送别诗鉴赏 试题答案 1、(1)(4 分)诗人是强为欢颜,内心伤痛的。一个“且”字就透露出诗人那时那地的内心世界,最 好的一句“莫叫弦管作离声”就更明确的表明了诗人的心态——周围的管弦乐队演奏的离别曲子,将要打破 诗人自控防线,迫使诗人失态流露真情了,所以诗人带着恳切的请求:“莫叫弦管作离声”。(意思对即可) (2)(4 分)阳光明媚、花开浓艳、绿柳在清风中轻轻飘摆,就在这样的时节就在这样的环境为 诗人饯行的。和谐的。这叫做以“乐景写哀情”,实质上是一种反衬手法的运用。(意思对即可) 2、(1)颔联:抓住“初见”时的细节,在“不识”到“相识”到回忆交谈的过程中,自然流露出亲人重逢 的喜悦之情。颈联:“沧海事”化用沧海桑田的典故,强调分别时间长、人事变化大,突出了重逢的珍贵。“暮天钟” 表明二人见面后叙谈得长久、入神,等钟声响起,才意识到黄昏到来,表现出二人“喜见”时的激动之情。(2)表达了与亲人刚刚相聚就要分别的难舍之情以及后会难期的惆怅。3、[参考答案](1)翘首远望,依依不舍的惜别之情;路途艰险,祝福平安的关切之情;山高水长, 前程迷茫的郁闷之情。借景抒情或寓情于景。(2)不应把离别(相聚)视为人世间唯一悲痛(欢乐)的事。人世间的风波远比路途风波险恶得多。4、(1)强调二人相聚之短暂、相别之仓促。在写聚、散的内容之间承上启下。(意思答对即可) (2)主要运用了比喻手法。上片用“云边孤雁,水上浮萍”的比喻来表现离别之苦,下片用“尘随马去,月逐 舟行”的比喻来表现思念之切。(意思答对即可) 5、(1).D(尾联写诗人自己悠然不尽的离愁别绪。) (2).此句描写诗人伫立江边远望,只见舟去人远,惟有青山如黛,依依向人(或:惟有一带青山, 似乎也恋恋不舍地向着远去的友人) (3 分)“空向人”烘托了诗人对友人依依惜别之情,以及空虚、寂寞、 。惆怅的心境。(3 分) (3).⑴借景抒情,诗题虽是“饯别”,但诗中看不到饯别的场面,甚至一句离别的话语也没有,诗人借 助眼前景物,通过遥望和凝思来表达离愁别绪。6、.(1)相同:都是借对水流抱怨来表达自己的心情,都用了反衬的手法(2 分)。不同:许诗以 水流“急”来反衬自己内心对友人的依依难舍之情(1 分),刘诗则通过一个“自”字,以无情衬有情,表现了 朋友离去后自己心中的伤感和孤独(1 分)。(4 分。意思对即可) (2)许诗借景抒情,寓情于景,以风雨凄迷的景色来映衬心中的烦闷和惆怅,含蓄而富有感染力 (2 分)。刘诗则是对照写景,借万里“青山”中一叶“孤舟”表现朋友的孤独寂寞 和自己政治上失落苦闷, 感情浓烈,言近旨远(2 分)。(4 分。意思对即可) 6 7、(1)上片写浙东山水的美好;下片抒发作者送别的情意。(2)修辞巧妙,用语绮丽,如“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送春归”“和春住”。想象别致,意蕴生动。如“眉眼盈盈处”“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7第一篇:多情自古伤离别
多情自古伤离别 ——送别诗鉴赏 离情别意是古代文人骚客咏叹的永恒主题。江淹在《别赋》中说“黯然销魂者,唯别而矣!”;苏轼言 “人有悲欢离合”柳永道“多情自古伤离别”。古代由于交通工具和通讯技术都不发达,每有行旅,动辄经年累月,别易会难,因此古人 很重离别。离别之际,人们不仅备酒饯行,折柳相送,还要作诗话别,这也使得古诗中以离别 为题材的送别诗颇多感人之作。严羽《沧浪诗话,诗评》云:“唐人好诗,多是征戌、迁谪、 行旅,别离之作,往往能感动激发人意。”而写离情别绪哀而不伤,形象丰满,基调明快,是 盛唐送别诗的特色。一、我们先了解送别诗中常见的意象1、送别地点:长亭、谢亭、灞陵亭、客舍、柳岸、西楼、南浦、阳关、渭城、望江楼、 歧路旁、 津渡口、 或都门外。古代路旁都置有亭子, 供行旅停息休憩或饯别送行。十里一长亭, 五里一短亭。"长亭"于是成为一个蕴涵着依依惜别之情的意象。谢亭,又名谢公亭,在宣城北 面,是南齐诗人谢眺任宣城太守时所建,他曾在此送别朋友范云,后来谢亭就成了宣城的送别 之地;灞陵亭,在长安东南三十里处,那里原有一条灞水,又因汉文帝葬在那里,遂称灞陵, 唐代时人们送朋友出长安,常在那里分手;南浦,南浦多见于南方水路送别的诗词中,屈原 " 送美人兮南浦”江淹在《别赋》中说:“送君南浦,伤如之何。”此后人们便用“南浦”作为 送别诗的意象。2、时间:夕阳、日暮。许多诗人喜欢把离别与夕阳、日暮联系在一起,表达浓浓的离情, 这是因为忧伤的情感和苍茫的暮色相协调,对于远离家乡的游子来说,暮色渐起渐至苍茫,最 能勾起他们的离情别绪,正如孟浩然在《宿建德江》中所说的“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3、季节:秋。“自古逢秋悲寂寥”(刘禹锡《秋词二首》),古人在对秋景的注视中感 觉到时光的流逝, 感受到人生的短暂和易老, “秋”能使志士失志, 对现实失望, 对前途悲观。遇秋而愁已成为古代文人的一种普遍文化心理。像杜甫“万里悲秋常作客”(《登高》),抒 发了自己的忧国之情和孤独抑郁之感。秋代表了萧条凄清,代表了寂寞抑郁,是送别诗中惯用 的意象。4、意象:酒、斑马、晚风、古道、芳(春)草、落花、弱柳、杨柳、杨花或柳絮、残 笛、寒蝉、烟波、水、浮云、劳歌。古人离别多设宴饯行,“凡送人多托酒以将意”(杨载 《诗法家数》),故许多离别诗,都飘散着酽酽的酒香,酒里充盈着亲情、友情、故园之情、 感时之情。/折柳是送别的习俗。“柳”“留”谐音/无边的芳草恰可比喻远行人的满怀愁绪。寄托了送别友人的深情厚意。李煜《清平乐》:“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以远接天 涯、 绵绵不尽、 无处不生的春草, 来比喻离别的愁绪。/以水为意象表达送别之情的绵延不绝。二、古代送别诗种类繁多,根据其内容及主题倾向的不同,可分为以下几种第一,直接抒写依依惜别之情意。李白的《赠汪伦》“不及王伦送我情”、王勃的《送杜 少府之任蜀州》“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等都是对友情的咏唱。第二,借诗吐胸中积愤或明心志的。倘若诗人在现实生活中遭逢坎壈,其送别诗还可以裹 挟着个人的身世之感。“寒雨连江入吴, 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 一片冰心在玉壶。” (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这是借托玉壶、冰心比拟诗人的操守和品格,以告慰亲友,表明 自己不为遭贬而改变玉洁冰清的节操。这类诗往往是诗人在艰难困厄之际写就的,注意送别背景。第三,重在劝勉、鼓励、安慰友人。劝勉之中带有明显的“君子赠之以言”的倾向,如高 适《别董大》中“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两 句,因为是知音,说话才质朴而豪爽,又因别离,才以希望为慰藉,于慰藉之中倾注信心和力 量。 1 第四,综合型的,既含离别之情,又有身世命运之感,或兼劝慰警示之意。这类送别诗 内涵丰富, 表意的侧重点也不明显。往往把离别之情、 劝慰之情和内心的希冀巧妙地融为一体。三、送别诗从情感基调上看,可分为以下几种1、写景之昏暗、寒冷、迷茫、凄清,表达凄婉感伤、悲伤痛苦、惆怅迷惘的感情。此类 送别诗有着浓重的伤感情绪,缠绵悱恻,意极为凄悲。如柳永的《雨霖铃》“寒蝉凄切,对长 亭晚” 2、运用优美的文字,勾画清新的意境,创设轻松的氛围,抒发无限眷恋、依依惜别的深 情。对朋友的深切关怀与无限思念, 此类送别诗给人情感上的审美感受。如《送元二使安西》 (唐代王维)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3、一洗悲酸之态,吹响豪迈的号角,激情荡漾,健康高雅的格调。有开阔的诗境,爽朗 的音调,体现高远的志趣和开阔的胸襟。——《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别离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这首送别诗,是整个唐代送别诗的发轫之作,一改先前送别的悲切、凄婉、黯然、神伤,使 送别诗进入了一个意境开阔, 立意高远, 音调爽朗, 独标高格的境地。而诗中的 “海内存知己, 天涯若比邻”两句,更是成为千古绝句。四、送别诗的主要艺术手法诗歌的思想情感总要借助表现手法来表现,送别诗常见的表现手法主要有以下几种。1、直接抒情 如高适的《别董大》中,“莫愁前路无知已,天下谁人不识君?”两句,直抒胸臆,“借他 人酒杯,浇自己块垒”,表达自己虽不得意但满怀信心和力量。2、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诗歌讲究含蓄蕴籍,表达情感往往婉转曲折,经常运用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手法。这种 手法更是送别诗中最常用最典型的手法。如柳永《雨霖铃》词中的“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 沉沉楚天阔”一句,表面写去路烟霭迷茫,道路修远,其实是要以此寄寓离愁之思,寓情于景 显得含蓄蕴藉。3 衬托(烘托),反衬(乐景衬哀情) 欧阳修的《别 滁》 “花光浓烂柳轻明,酌酒花前送我行。我亦且如常日醉, 莫教弦管作离声。”首句花光浓烂, 柳丝轻明,描绘了一幅明媚灿烂的春光图,以乐景衬离别的哀情, 4、想象联想(虚实结合) 除情景交融的手法外,送别诗中还经常用到想象、联想。这种虚实结合的手法,如刘长卿 的《送严士元》第三联写道:“日斜江上孤帆影,草绿湖南万里情。”诗人由眼前的落日去帆这 一实景而联想到严士元听去之地湖南应是万里草青。这是虚实结合的笔法,这样虚实结合就拓 宽了诗的意境,充分表现了诗人对朋友的惜别之情、思念之情。这种手法是鉴赏中比较难把握 的,需要我们有一双想象的翅膀。5、比喻修辞手法 为了将抽象的情感具体化, 诗人在诗歌中还特别青睐比喻这种修辞手法,送别诗因为善于 运用景物营造伤离别的气氛,所以比喻手法更为常见。看下面宋代诗人刘迁的《柳梢青· 卢梅 坡》一词:泛菊杯涤,吹梅角远,同在京城。聚散勿勿,云边孤雁,水上浮萍。教人怎不伤情? 觉几度、魂飞梦惊。后夜相思,尘随马去,月逐舟行。这首诗在表达感情时就主要运用了比喻 的修辞手法。上片用“云边孤雁,水上浮萍”的比喻来表现形单影只的孤独之感,飘泊无定的离 别之苦。下片又表明他的心会像飞尘一样时时紧跟在朋友卢梅坡的马后,又像明月一样处处追 随在卢梅坡的舟旁,以此来表达思念惜别之情。五作文、高考试题经典举隅 2 2007 年江苏高考设计了这样的诗歌鉴赏题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鹧鸪天 送人 辛弃疾 唱彻《阳关》泪未干,功名馀事且加餐,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今古恨,几 千般,只应离合是悲欢?江头未是风波恶,别有人间行路难。(1)“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蕴含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运用了哪种表现手 法? (2)这首词以“送人”为题,下片写出了哪两层新意? 参考答案:(1)作者翘首远望,水天相接,树木迢迢,表现了依依不舍的惜别之情;带雨的乌 云遮住了大半个山,路途多风雨,表现了祝福平安的关切之情;山高水长,抒发了前程迷茫的郁闷之 情。运用了借景抒情手法(或寓情于景)。(2)不应把离别(相聚)视为人世间唯一悲痛(欢乐)的事,人世间的风波远比路途风波险恶 得多。(10 年江苏卷)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送魏二 王昌龄 醉别江楼橘柚香, 江风引雨入舟凉。忆君遥在潇湘月, 愁听清猿梦里长。(1)找出诗中点明送别季节的词语。由送别季节可以联想到柳永《雨霖铃》中直抒离别之情的哪两 个句子?(2 分) (2)一、二两句诗中“醉别”“江风引雨”表达了惜别深情,请作简要说明。(4 分) (3)三、四两句诗,明人陆时雍《诗镜总论》云:“代为之思,其情更远。”请作具体分析。(4 分) 【答案】(1)橘柚香。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2)惜别知音,借酒浇愁;凄凄风雨烘托悲凉的心情。(3)由眼前情景转为设想对方抵达后的孤寂与愁苦,通过想象拓展意境,使主客双方惜别深情 表达得更为深远。【解析】(1)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延伸到其他篇目,难度较小。“橘柚香”具有时令特征, 代表秋天,由此可联想到柳永的“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之句。(2)既为送别诗,又点出“别”,当有惜别之意,此为第一层。又因“醉”字,可推出“愁” 情,即借酒消愁,此为第二层。“江风引雨”为景语,起烘托此刻悲凉心境的作用,此为第三 层。 3 (3)鉴赏类题型,包括表达技巧、思想感情、效果等部分。根据诗句内容和“代为之思”一句 可知表达技巧为想象,然后结合情感分析将想象的内容具体化;“其情更远”意为将情感表达 得更为深切,意思对即可。总结,我们对送别诗的常见思想情感及艺术手法有了概貌了解,有了这个了解,在鉴赏 送别诗时可以有一种高屋建瓴的优势。再通过对经典例题的探究,我们会发现鉴赏题的答题 步骤也是有章可循的。如果是思想内容方面的鉴赏题,一定要抓住重点意象,赏析情感产生 的原因或依据,再明确意象表达的情感。如果是关于表达技巧方面的鉴赏题,一定要先明确 用了什么表现手法,然后结合具体诗句分析鉴赏这种手法,达到了什么样的艺术效果,传达 了什么样的思想情感。 [练习一] 送别诗·基础训练 一、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6 分) 送沈子福归江东 王维 杨柳渡头行客稀,罟师荡桨向临圻。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注释:罟师,船夫 1. 第一、二句诗中,哪些意象是暗示送别内容的意象?(3 分) 2. 第三句历来备受赞赏,请简要赏析。(3 分) 二、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第 3-4 题。(6 分) 送友人 李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注:“萧萧班马”出自《诗经》。班马:离群之马。3. 首联用哪些词语勾勒出怎样的送别图景? 答: 4. 颈联用怎样的艺术手法表达出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答: 三、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第 8-9 题。(6 分) 送魏二 王昌龄 4 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5、这首诗在艺术构思上虚实结合,请对这种艺术手法及其作用作简要分析 五.阅列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谢亭送别 许 浑 劳歌①一曲解行舟, 红叶青山水急流。日暮洒醒人已远, 满天风雨下西楼。【注】①劳歌:送别歌的代称。6 作者在诗中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答7 有人认为第二句“红叶青山”的色调与全诗的情感基调不和谐,你认为呢? 答: 训练一送别诗·答案 1.杨柳,古人有折柳送别的习俗;渡头,送客之;罟师,船夫,桨,开桨即起程;临圻, 交代所去之地 2. 第三句运用比喻的修辞(奇特的想象),把相思之情比喻成春色,生动形象地表达了 诗人依依不舍的眷恋之情。诗人觉得自己心中无限的惜别之情,就像江南江北的春光,无处不 在,伴随着友人归去。(生动形象 1 分,诗人情感 1 分,本体与喻体的相似点“无处不在”1 分) 3.用“青山”、“白水”青白相间,色彩明丽;“横”字勾勒出青山的静态,“绕”描 画出白水的动态,描摹出一幅青山秀丽的送别图景。4.颈联两句是很工整的对偶;又巧妙地用“浮云”“落日”作比,“浮云”比友人的行 踪不定、任意东西;“落日”比自己象落日不肯离开大地一样对朋友依依惜别的心情。5、这首诗的第一、二句写在一个空中飘散着橘柚香气的清秋的日子里,诗人在靠江的高 楼上设宴为朋友送别, 然后在秋风秋雨中送友人上船。这两句是写眼前实景。后两句诗人以“忆” 字为行人虚构了一个典型的旅夜孤寂的场景:在不久的将来,朋友夜泊潇湘之上,一轮孤月高 照,恐难成眠,即使诗暂时入梦,两岸猿啼也会一声一声闯入梦境,使他无法摆脱愁绪。这两 句是虚拟,月夜泊舟已是幻景,梦中听猿,更是幻中有幻。这样整首诗虚实结合,借助想象, 拓展了表现空间,扩大了意境,使诗更具朦胧之美,深化了主题,更有助于表现惆怅别情。6、本诗抒发的是作者的离别之愁。 7 红叶青山色彩艳丽,乍看似不协调,实际上恰恰是对离愁的有力反衬。景色越美,越觉离别的难堪。这是典 型的以“乐景写哀情”的手法。 【方法点拨】 送别诗的鉴赏应注意以下几点(1)从主题入手,把握诗歌情感的本质。 5 (2)抓住诗中所描绘的景物,领悟到作者所抒何情。(3)领会诗词中所蕴含典故的含义,懂得诗人怎样化用前人诗文。(4)抓住赠别诗中的细节描写。细节是最有情趣、最耐人寻味、最能引起人们想象的 细小情节,抓住了细节,才能以小见大,透视全篇。(5)从语言突破。如谐音修辞手法的运用, 在赠别诗词中能起到含蓄隽永的表达效果。赠别诗词中最为常见的谐音字有以“柳”谐“留”、 以“秋”谐“愁”、 以“丝”谐“思”等。(6)从构思着手,探寻其巧妙的寄情方式与匠心所在 。[练习二] 送别诗·提升训练 一、06 年高考 阅读下面两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别 滁① 欧阳修 花光浓烂柳轻明,酌酒花前送我行。我亦且如常日醉,莫教弦管作离声。夜发分宁寄杜涧叟② 黄庭坚 阳关一曲水东流,灯火旌阳一钓舟。我自只如常日醉,满川风月替人愁。【注】①庆历八年,欧阳修由滁州知州改任扬州知州,此诗乃当时所作。②分宁即今 江西修水,诗人的家乡。此诗是诗人离家赴任时所作。1、这两首诗都用了“常日醉”三个字,但表达的情感是不相同的。请结合诗的具体内容 简要赏析。 2、两首诗的结句都有特色,你更喜欢哪一句?请说明理由。 二、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 重送裴郎中贬吉州 刘长卿 猿啼客散暮江头,人自伤心水自流。同作逐臣君更远,青山万里一孤舟。本诗运用了哪几种艺术手法?试结合诗句作具体分析 3、 4、 从艺术效果和思想感情两方面分析“青山万里一孤舟”一句的作用 三、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送魏万之京 李 颀 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渡河。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关城树色催寒近,御苑砧声向晚多。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注】离歌:离别之歌。关城:潼关、函谷关。御苑:皇家的宫苑。砧声:捣制寒衣的声音。 6 5、首联、颔联哪几个词表达了季节的怎样的特征(离别的环境)?从中又表达出诗人送别的什么情绪? 答6、尾联用什么艺术手法表达出怎样的思想内容? 答: 四、 丹阳送韦参军 严维 丹阳郭里送行舟,一别心知两地秋。日晚江南望江北,寒鸦飞尽水悠悠。暮春浐水送别 韩琮 绿暗红稀出凤城①,暮云楼阁古今情。行人莫听宫前水,流尽年光是此声。【注】①凤城:京城。7、两首送别诗都写到的“水” ,各有什么寓意?请作简要说明。(4 分) 8、《暮春浐水送别》是怎样融情于景的?请作简要赏析。 【参考答案】 1、欧阳诗中的“常日醉”写出了诗人与众宾客一起开怀畅饮时的神情意态和诗人矛盾、 激动的心情,饯行时当地民众所表现出来的真挚友好之情,使诗人的内心久久不能平静。黄诗 中的“常日醉”是说“我”只是像往常那样喝醉了酒, 下文景物的多愁善感与自身的浑然沉醉 构成对比,因而他的醉是借酒浇愁的外在表现。2、答案有两种。①喜欢前者的结句。结句用的是反衬手法,在饯别宴会上作为助兴的音 乐, 因离别在即, 所以越是悦耳的曲调, 内心就越感到难受。结句发人思索, 使诗意余韵不尽。②喜欢后者的结句。结句是说弥漫在水天之间的风月在替人悲愁。以景物的凄凉衬托人的愁绪。拟物为人,以景传情,点明景替人愁,意味深长。【误区透视】 做此类题目时考生容易走进的误区有(1)对诗中的景情关系理解不清, 或就景谈景, 就情谈“情”。(2)对诗中的一些常见意象、典故缺乏了解,出现解读失误。(3)对诗歌深层内 涵的挖掘不够,停留于表面肤浅的就事论事。(4)赏析语言组织不通畅、不连贯。3、烘托手法 以流水、客散、暮色等烘托伤心之情。反衬手法 以流水无情衬人之有请。对比手法 用作者与友人的贬谪之途对比,既点出同病相怜,有流露出答对友人的牵 挂。4、艺术效果 营造了一个开阔的意境 思想感情 流露了作者对友人路途险远的担忧和惜别之情 5“微霜” “鸿雁”点出了送别时深秋季节萧瑟的气氛,从中表达出诗人送别时悲愁难抑、 黯然神伤的情绪。 7 6 尾联直抒胸臆,以长者的口吻表达了对魏万的劝勉:莫把长安当做行乐之地而虚度大好 时光,这是一般送别诗最常见的做法。 7 上一首用“水悠悠”象征离别的惆怅和友情的悠长 下一首借“宫前水”的不断流淌来抒发对人生、 对历史以及对社会的感慨。 8 这首诗将友情、世情等浓缩为“古今情”融入由“绿暗” “红稀” “暮云” “宫前水” 等意象组成的一幅感伤画面之中,形成了融情于景的艺术特色。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