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工作总结 | 工作报告 | 工作计划 | 演讲稿 | 自我鉴定 | 思想汇报 | 心得体会 | 书信范文 | 职场知识 | 作文大全 | 述职报告 | 读后感
易啊教育网

七律长征赏析

第一篇:七律长征赏析

点 燃 孩 子 心 中 的 诗 情 ——《长征》教学案例与反思 东城区花园小学 【教学目标】 1、掌握诗中的生字词;正确读写并理解“只等闲、逶迤、磅 礴、腾细浪、走泥丸、云崖暖、铁索寒、更喜、尽开颜”等词语。

2、理解诗意,感受红军大无畏的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并从 中受到思想熏陶;同时初步感受到毛主席诗歌的魅力,喜欢读他的诗 词。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全诗,并在激情诵读中体 会诗人感情,提高诗歌诵读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诗意,感悟诗情,有感情地诵读全诗。

【教学难点】 理解二、三句。

【教学策略】 自读互议解诗意,诵读入境悟诗情;放手自读激思维,大胆训练培能 力。

【课前准备】学生搜集有关长征的资料,老师制作课件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黄琼慧 课前热身:课间小操 一、谈话导入,引入情境,体会“长征难”(5 分钟) 谈话导入,引入情境,体会“长征难” 。

1、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一起交流了自己搜集的有关长征的 资料,初步学习了毛主席的七律《长征》,同学们表现很好。现在, 老师要来对你们检测检测,有信心吗? (1)谁能来把这首诗歌读一读?背呢? (2)同学们知道吗?“长征”的名字其实是在长征开始后才说的, 那为什么要称作“长征”呢?谁能联系你了解的资料,说说自己的理 解?(路途长:历经 11 个省,行程 25000 里;时间长:368 天;征

字典中的解释是“走远路,征讨”红军还要与国民党军队打仗……) (3)说得很好,从长征这个名词中就能感受到长征的艰难,一起 来读读课题! (4)红军取得长征的胜利,的确历尽了千难万险,再回忆一下我 们读过的长征故事说说长征的“难”。

(自然条件:走人迹罕至的路, 缺衣少食, 淌过 24 条河, 翻越了 18 座山, 几十万敌兵的围追堵截……) (5)听你们这样说,我不禁想说“长征难,难于上青天!”可我们 红军的交通工具是什么?(双脚!)还要带上武器、生活物资。

(6)啊!那更是难上加难了!但是,同学们,我们红军的回答是什 么?(不怕!) (7)红军的回答多么坚定!来读读主席这句诗——“红军不怕远征 难” (8)现在,你想说些什么呢? (9)让我们再来读课题,这一次要把红军的英雄气概表现出来,行 吗? 过渡

是呀,长征,美国作家斯诺这样说:长征,是当今时代无与伦 比的一次史诗般的远征。所以,在中央红军胜利结束长征时,毛主席 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挥笔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并亲自向红军战 士朗读了这首诗。这首诗写得大气磅礴,仅用 8 句 56 个字,却充分 表现了红军战士英勇豪迈的气概,那就是-——(指板书示意生读

红军不怕远征难) 继续读诗, 。

看看你从哪些诗句中能感受到这一点。

提示方法:哪些词表现了“难”,哪些词表现了“红军不怕难”? 二、走进诗歌,充分感受诗情(20 分钟) 1、自读,思考,师巡视指导 2、集体交流 重点理解

(1) 万水千山只等闲。

(2) 五岭逶迤腾细浪, ... (引:哪个词表现了“长征难”?结合 自己 体会谈。后读) (3)乌蒙磅礴走泥丸。

... (对比:旗峰山高 170 米。乌蒙山海拔 4500 米结合自己的爬山经历体会,后读) 引:同学们,平时,我们跑几圈步,爬爬黄旗峰都觉得很累, 像五岭这样绵延横亘的山,像乌蒙这样气势磅礴的山,红军走过了千 千万万, 再加上敌军的围追堵截, 那更是难上加难了! 但红军—— (引 读……闲。)我们再把这两句连起来读读吧。

(4)金沙水拍云崖暖, . (讲故事,抓住“水拍、云崖、暖”说 理解后读

如此险要的金沙江,我们不费一枪一弹,巧妙地从 的 敌人的眼皮底下过去了,多么大快人心!谁来用朗读表达出这份胜利 的喜悦? (5)大渡桥横铁索寒。

. (回忆课文描述的内容:抓住“铁索、 横”及当时的战斗场面描述,理解“寒” ) 引:看到这一句,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想说什 么? 生谈体会后引读:当毛主席回忆起这惊心动魄的场面,心里久 久不能平静,他仿佛看见

十三根寒光闪闪的铁索横跨在波浪翻滚的大渡河上, 他写下了 —— 他仿佛看到了:红军勇士攀着寒光闪闪的铁索,奋力前进,于 是他写下了—— 他仿佛看到了:后有追兵,前有顽敌,红军勇士攀着寒光闪闪 的铁索,迎着敌人的猛烈的炮火,浴血奋进,于是他写下了—— 强度大渡河的胜利,万里长征的胜利,是红军战士用生命铸就 的,冰凉的铁索上留下了战士们的热血,湍急的河水吞没了战士的身 躯,但人们不会忘记牺牲在这里的英雄,他们永远活在人民的心中! 想到这里,主席写下了—— (6)同学们,巧渡也好,飞夺也好,征途中的万水,在红军看来 都只是平平常常的事, 所以主席向全世界宣告—— “红军……闲” (读 句) (7)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万水千山,红军当作泥丸和细浪踩在了脚下;千难万险,红军巧妙 应对, 英勇战胜, 最后, 他们来到了常年积雪、 海拔 4 千多米的雪山, 可红军没有退缩,读最后两句,找出写景和体现心情的词语说说自己 的理解。

引:为什么说“更喜”?为什么说“尽开颜”?带着这种胜利的 喜悦读。

(8)情感升华 “红军不怕……闲” ,这种豪情壮志激励着无数中华儿女,有人把 主席的这首诗歌谱成了歌曲,让我们一起来听听吧

(放歌)边听边 想象, 看看自己会想起些什么?感受到什么?你想用什么词来形容红 军?(乐观,英勇、藐视敌人……) (10)让我们用自己的朗读表达出内心的这种感受吧! (3 三、走出诗歌,总结梳理,整体关照,领悟写作手法,指导背诵。

走出诗歌,总结梳理,整体关照,领悟写作手法,指导背诵。

( 分钟) 分钟) 1、长征历时 368 天,行程 25000 里,要把这一伟大壮举表现出 来真不容易!可毛主席仅仅用 8 句诗歌 56 个字就高度概括了出来, 真不简单!下面我们就再来分析一下,看看诗歌是怎样写的: 第一句总写“不怕” ,第二句进一步说明不怕;三至六句列举长 征途中的典型事件再现长征情形, 具体说明 “远征难” 和红军的 , “不 怕” ,表现红军的大无畏精神;最后两句表达自己和战士们胜利完成 长征后的的欣喜激动心情,以及对红一、红四方面军胜利到来的期盼 与信心。其中,中间四句两句两句相对,结构严谨。

2、下面我们就来依照这种思路背下这首诗。

(生读背) (2) 3、抽背(2) 4、毛主席不但是一位伟大的革命家,也是一位杰出的诗人,这 首诗歌还运用了夸张,比喻的手法,非常传神,全诗洋溢着豪迈的情 感,读来令人振奋。毛主席还写了很多诗词,老师都很喜欢。谁还背 过他的诗词?(有就指名背诵一首,没有就出示《清平乐·六盘山》 ) 课后我们继续搜集。 拓展延伸, 进一步理解红军及毛主席豪迈的气概, 受到感染熏陶。

四、 拓展延伸, 进一步理解红军及毛主席豪迈的气概, 受到感染熏陶。

1、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和竞争精神

毛主席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

“与天斗,其乐无穷;与地斗,其 乐无穷;与人斗,其乐无穷。

”结合本诗歌,谈谈你对此的理解和看 法。

(战胜自然困难,勇于竞争) (2) 2、激发豪情。

(1)长征可以说是艰苦卓绝,可红军不怕,他们的力量来自哪里 呢?来自那种不惧怕任何困难的豪情,来自那种革命必胜的信心,来 自为集体的目标勇于牺牲的精神,来自相互关心,为了战友甚至宁愿 舍弃自己生命的伟大的革命友谊……今天我们学了《长征》希望大家 向红军学习,积极战胜生活学习中的困难,下面我们就来根据自己的 情况,填填这句话,当作自己的长征宣言

不怕 难, 只等闲。觉得难填的也可以用自己的话写。

(如“困难像弹簧,你弱 它就强,你强它就弱。) ” (2)谁来读读自己的“长征宣言” ,向大家展示自己的豪情壮志? (3)每个人对同桌大声读自己的宣言! 3、布置课后探究

(1)今年是红军长征胜利 70 周年,全国各地都举行了各种各样 的纪念活动,你认为长征为何值得纪念?我们又要纪念它什么呢? (2)课后继续搜集有关长征的资料,做一份手抄报或剪贴报。

(3)搜集背诵毛主席的诗词,到班里与老师同学交流。

4、同学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完成了学习目标,正像我们这个学期 的班级口号

“我努力! 我成功! 我快乐! 我们的人生也像一次长征, ” 也会时常遇到困难,但我相信,只要我们努力,面对困难不退缩,我 们一定会不断取得成功!下课! (放歌曲《大会师》或《长征》(1) ) 板书设计

(线条用红色,飘带样) 长 红军 远征 征 毛泽东 不怕 难 (乐观、 英勇、 豪迈) 陕西吴起镇(尽开颜) 岷山——喜 大渡桥——寒 金沙江——暖 乌蒙——泥丸 五 岭——细浪 江西瑞金 万水千山 只等闲 【教学反思】 “平实、朴实、扎实”是我追求的语文课堂,“潜心会文、情满 课堂”是我追求的教学境界,“喜欢语文,获得发展”是我所教的学 生需要达到的理想境界。这节课就是我在教学探索之路上的尝试。

诗歌教学既是热点又是难点,“热” 在于它有很大的时空跨度、丰 富的文化底蕴,有不少值得挖掘的东西,“难”在于教学中往往会出 现模式僵化、把握不准的问题,我在教学中力求有所突破

一、 资源整合,刺激学生与文本对话,感悟诗情 “情”是诗歌的魂魄之所在,如何让学生悟出诗情是难点。细析 教材,会发现首句“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统领全文, 下面的诗句都是具体表现。

因此, 在整体把握之后, 扣住 “难” “只 和 等闲”,运用简笔画、背景资料、挂图、音效等多种资源让学生在直 观中、在情境中体验,从而达到与文本对话的目的,生发出对红军战 士豪迈、乐观情绪的赞叹。为了强化情感,拉近时空距离,大量采用 情境引读,使学生随着作者想像一幅幅鲜活、生动的画面,在层层推 进中,情感走向高潮。而在拓展环节,从课内走向课外,从诗到词, 从作品到文风,深入浅出地让学生在浓浓的文学殿堂徜徉,使这节课 充满了语文味,对学生的发展自是不言而喻了。

二、 以读为本,激发学生的内在潜能,品味诗情 “三步阅读教学法”是我在教学中探索的“层次性阅读模式”的实 施办法,实践过程中总结了一些经验,而这堂课的做法正体现了其精 髓。 首先,读的目的、层次明确,由通读到精读直至品读、背读,学生由 读得不流利到流利最后生发情感,这符合阅读规律,体现了过程与方 法。

其次,读的形式多种多样,个人读、引读、范读、背读、齐读等 等,整堂课书声朗朗。正应了崔峦老师说的那句话:没有朗朗读书声 的阅读课,没有每个学生充分阅读的阅读课,可以一票否决,因为这 样的课不会是高质量的阅读课。

最后,本课的读是建立在感悟的基础上,读出了诗韵、读出了诗 情。

“万丈高楼平地起”,正因为感悟的层次清晰、训练的策略得当, 加上个人较好的语言功底,在学生的个性体验中,学生潜藏在心底的 情感自然喷薄而出,革命浪漫主义情怀溢满课堂。

缺憾之处:1.因为容量较大, 学生的自主学习空间不够大,有 些环节也不够扎实, 走了过场。

2.教师体现了个性风采,但主导作用有些过头,应留给学生更 多揣摩、感悟的空间和时间。

第一篇:七律长征赏析

《七律 长征》赏析 七律 长征 毛泽东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一)作者介绍 毛泽东 (1893.12.26-1976.9.9) , 字润之 (原作咏芝, 后改润芝) , 笔名子任。

湖南湘潭人。诗人,伟大的马克思主作文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 中国共产党、 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毛泽东 被视为现代世界历史中最重要的人物之一, 《时代》杂志也将他评为 20 世纪最具 影响 100 人之一。

二)文意赏析 这首诗节选自《毛泽东诗词选》 。七律是七言律诗的简称。七律是律诗的一 种,每篇一般为八行,每行七个字,偶句,末一字押平,声韵首句末字可押可不 押,必须一韵到底。句内和句间要讲平仄(zè) ,中间四句按常规要用对仗。长 征是指一九三四年十月间,中央红军主力从中央革命根据地出发作战略大转移, 经过福建、江西、广东、湖南、广西、贵州、四川、云南、西藏、甘肃、陕西等 十一省,击溃了敌人多次的围追和堵截,战胜了军事上、政治上和自然界的无数 艰险,行军二万五千里,终于在一九三五年十月到达陕北革命根据地。

注释:(1)远征:指长征; (2)万水千山:这里的千、万都是泛指,形容山无数,水无数,隐含 着困难多、艰险多; (3)等闲:平平常常的意思; (4) 逶迤(wēi yí) :弯弯曲曲延续不绝的样子; (5)腾细浪:是指翻滚起来的小浪花。

(6) 乌蒙:云贵间金沙江南岸的山脉 (7)磅礴:气势雄伟,这里指山势高大、险峻; (8)走泥丸:是指滚动的小泥球; (9)金沙:指金沙江,是长江上游的一段; 1 (10)云崖暖:是指浪花拍打悬崖峭壁,溅起阵阵雾水,在红军得眼中 像是冒出的蒸汽一样;云崖:高耸入云的山崖; (11)大渡:指大渡河; (12)铁索:大渡河上的泸定桥,它是用十三根铁索组成的桥; (13)岷山:在四川和甘肃边界,海拔四千米左右。一九三五年九月红 军长征经此 (14) 三军:指中国工农红军一、二、四方面军(当年没有编制红三 方面军) ,也就是整个红军; (15) 尽开颜:全都喜笑颜开; 译文:红军不怕万里长征路上的一切艰难困苦,万水千山在红军的眼里只不 过是平平常常的事; 五岭山脉那样高低起伏绵延不绝, 可在红军眼里只不过像翻腾着的细小波浪; 乌蒙山那样高大雄伟气势磅礴,可在红军看来不过像脚下滚动的泥丸; 金沙江浊浪滔天拍击着高耸入云的悬崖峭壁,江面上热气腾腾; 大渡河上一桥横架凌空高悬的铁锁在晃动,让人寒意阵阵; 更让红军欣喜的是千里岷山,皑皑(ái)白雪,红军在翻越了雪山之后个个 喜笑颜开。

鉴赏:万里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空前的伟大壮举, 《七律· 长征》是诗歌创作史 上不朽的杰作。

这首诗形象地概括了红军长征的战斗历程,热情洋溢地赞扬了中 国工农红军不畏艰险,英勇顽强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一联是写山,也是写红军对山的征 服。五岭、乌蒙本是客观的存在物,但当它进入诗人的视野,也就成了审美的对 象。所以它不再是单纯的山,而是被感情化了的对象。

“逶迤” 、 “磅礴”说得是 山之高大绵亘,这是红军也是诗人心中的山,极大和极小正是诗人对山的感知, 这里重在小而不在大:愈大则愈显红军长征之难,愈大则愈显红军之不怕;重在 小也就突出了红军对困难的蔑视。通过两组极大与极小的对立关系,诗人充分地 表现了红军的顽强豪迈的英雄气概。从艺术手法上说,这是夸张和对比。写山是 明线,写红军是暗线,动静结合,明暗结合,反衬对比,十分巧妙。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一联是写水,也是写红军对水的征 服。

红军渡过金沙江和大渡河在长征史上有着重要的意义。如果说巧渡金沙江是 红军战略战术最富有智慧、 最成功的一次战斗,那么强渡大渡河则是红军表现最 2 勇敢、最顽强的一次战斗。所以这两句所写的战斗都是具有典型意义的。

“五岭” “乌蒙” 两句通过红军的主观感受直接表现了红军的英雄气概,这两句则是通过 写景来记事,通过记事来表现红军的英雄事迹。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是对首联的回应。开端言“不怕” , 结尾压“更喜” ,强化了主题,升华了诗旨。

“更喜”承上文而来,也是对上文的 感情收束。红军过五岭、越乌蒙、度金沙、抢大渡,从敌人的重围中杀出一条血 路,自然令人欣喜。而现在,红军又翻岷山,进陕北,胜利大会师已为时不远, 战略大转移的目的已基本实现,与前面的种种喜悦相比,它自然更胜一筹 。

“尽 开颜”写三军的欢笑,这是最后胜利即将到来的欢笑,以此作结,遂使全诗的乐 观主义精神得到了进一步凸现。

三)阅读测验 1. 诵读全诗,查字典,读准下列每个词语,同时每个词语抄写两遍:逶迤, 磅礴,云崖,等闲; 2. 诗中哪一句直接描写了红军战士不怕困难、勇往直前的精神? 3. “金山水拍云崖暖,大渡横桥铁索寒”概括了红军长征途中的哪两个事 件?请各用一个短语概括。

4. 请同学自行搜集学习材料,了解红军长征的背景。 3

第一篇:七律长征赏析

毛泽东的七律长征赏析 浏览次数:2677 次悬赏分:0 | 解决时间:2010-9-9 08:37 | 提问者:我在找冥王 最佳答案 万里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空前的伟大壮举, 《七律·长征》是诗歌创作史上不朽的杰作。这首诗 形象地概括了红军长征的战斗历程, 热情洋溢地赞扬了中国工农红军不畏艰险, 英勇顽强的 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56 个字,负载着长征路上的千种艰难险阻,饱含着 中国共产党的万般豪情壮志。它是中国革命的壮烈史诗,也是中国诗歌宝库中的灿烂明珠。

无论对革命史而言,亦或对诗歌史而论,它都是里程碑之作。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 山只等闲。”首联开门见山赞美了红军不怕困难,勇敢顽强的革命精神,这是全篇的中心思 想,也是全诗的艺术基调。它是全诗精神的开端,也是全诗意境的结穴。“不怕”二字是全诗 的诗眼,“只等闲”强化、重申了“不怕”;“远征难”包举了这一段非凡的历史过程,“万水千 山”则概写了“难”的内外蕴涵。这一联如高山坠石,滚滚而下,牵动着全篇,也笼罩着全诗。

“只等闲”举重若轻,显示了诗人视自然之敌若梯米,玩社会之敌于股掌的统帅风度。“只” 加强了坚定的语气,具有强烈的感情色彩。它对红军蔑视困难的革命精神作了突出和强调, 表现了红军在刀剑丛中从容不迫,应付自如,无往不胜的铁军风貌。收联是全诗的总领,以 下三联则紧扣首联展开。

从首联开始,全诗就展开了两条思维线,构造了两个时空域, 一个是客观的、现实的:“远征难”,有“万水千山”之多之险;一个是主观的、心理的:“不 怕”“只等闲”。这样就构成了强烈的对比反衬,熔铸了全诗浩大的物理空间和壮阔的心理空 间,奠定了全诗雄浑博大的基调。

颔联、颈联四句分别从山和水两方面写红军对困难的 战胜,它是承上文“千山”和“万水”而来。诗人按照红军长征的路线,选取了四个具有典型意 义的地理名称,它们都是著名的天险,高度地概括了红军长征途中的“万水千山”。在毛泽东 诗词中, 有很多直书地理名称, 且大多是用来表示行军的路线。

例如 『清平乐.蒋桂战争』 “红 旗跃过汀江,直下龙岩上杭”, 『蝶恋花.从汀洲向长沙』有“百万工农齐努力,席卷江西直捣 湘和鄂”等等。这些都是工农红军军事活动的真实记录。那么,由此可看出毛泽东诗词是怎 样与中国革命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与其他诗词相比,以地名入诗的作法在该篇更为集中,所 显示的空间距离也更大。尤为不同的是:上面所例举的四句词,要强调的是红军行军速度迅 猛,气势不可阻挡,红军在画面中具有强烈的动感;而在该词中诗人则是围绕“红军不怕远 征难”这个中心思想展开,强调红军对困难的蔑视,是红军指战员内心世界的呈现,所以描 写红军是隐态的,借山水来反衬红军的壮举。“腾”、“走”两个动词使山化静为动,是红军精 神的外显。一般说来,以地名入诗很难,地名多了很容易出现败笔。但毛泽东却运用得很成 功,这不仅是他具备挫万物于笔端的诗才,更具备吐磅礴于寸心的诗情,同时也反映出毛泽 东对祖国语言文字锤炼的功底。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一联是写山,也 是写红军对山的征服。五岭、乌蒙本是客观的存在物,但当它进入诗人的视野,也就成了审 美的对象。所以它不再是单纯的山,而是被感情化了的对象。“逶迤”、“磅礴”极言山之高大 绵亘, 这是红军也是诗人心中的山, 极大和极小正是诗人对山的感知, 这里重在小而不在大, 愈大则愈显红军长征之难;愈则愈县红军之不怕。重在小也就突出了红军对困难的蔑视。通 过两组极大于极小的对立关系, 诗人充分地表现了红军的顽强豪迈的英雄气慨。

从艺术手法 上说,这是夸张和对比。写山是明线,写红军是暗线,动静结合,明暗结合,反衬对比,十 分巧妙。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一联是写水,也是写红军对水的征服。

红军渡过金沙江和大渡河在长征史上有着重要的意义。

金沙江宽阔而湍急, 蒋介石梦想利用 这一天险围歼红军于川、滇、黔边境。1935 年 5 月红军巧渡金沙江。如果说巧渡金沙江是 红军战略战术最富有智慧、最成功的一次战斗,那么强渡大渡河则是红军表现最勇敢、最顽 强的一次战斗。大渡河的险恶也不亚于金沙江,且有敌人的重兵把守,狡猾的敌人还拆掉河 上泸定桥的木板, 只留下十三根铁索。

但是英勇的红军硬是冒着敌人的枪林弹雨闯过了大渡 河, 粉碎了蒋介石企图使红军成为第二个石达开的阴谋。

所以这两句所写的战斗都是具有典 型意义的。“五岭”“乌蒙”两句通过红军的主观感受直接表现了红军的英雄气慨,这两句则是 通过写景来记事,通过记事来表现红军的英雄事迹。

颈联中的“暖”和“寒”这一对反义词, 是诗人精心设计的两个感情穴位。“暖”字温馨喜悦,表现的是战胜困难的欢快;“寒”字冷峻 严酷,传递的是九死一生后的回味。两个形容词是精神的巨变,又是感情的裂变,含不尽之 意于其中,显无穷之趣于其外,摇曳多姿,起伏跌宕,张驰有致。

未联“更喜岷山千里雪, 三军过后尽开颜。”是对首联的回应。开端言“不怕”,结尾压“更喜”,强化了主题,升华了 诗旨。“更喜”承上文而来,也是对上文的感情收束。红军过五岭、越乌蒙、渡金沙、抢大渡, 从敌人的重围中杀出一条血路,自然令人欣喜。而现在,红军又翻岷山,进陕北,胜利大会 师已为时不远,战略大转移的目的已基本实现,与前面的种种喜悦相比,它自然更胜一筹。

“尽开颜”写三军的欢笑,这是最后胜利即将到来的欢笑,以此作结,遂使全诗的乐观主义精 神得到了进一步的兀现。

分享给你的朋友吧

i 贴吧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QQ 空间 人人网 豆瓣 MSN 对我有帮助 221 回答时间:2010-8-25 07:56 | 我来评论 向 TA 求助 回答者

恋爱花开 | 一级 擅长领域

华语流行乐 校园生活 足球 参加的活动

暂时没有参加的活动 相关内容 2011-5-22 毛泽东的七律长征中哪句写毛泽东的凡人情怀,哪句写毛泽东的伟人风采风采 2011-5-6 毛泽东的七律长征 14 2010-9-1 我刚上初二,语文第一课是毛泽东的七律长征,老师让我们查另外五首,哪... 52 2010-6-17 毛泽东的七律长征最有价值的问题 11 2010-1-6 毛泽东的七律长征是哪年哪月写的? 150 更多关于长征 毛泽东赏析的问题>> 等待您来回答 0 回答 5 我的暑假 英语作文 0 回答 secret base 中文版 粤语版 MV 跟歌曲形式都可以 请发我 526429141@qq.com 1 回答移动硬盘 io 设备错误无法初始化 2 回答 5 电影院售票营销策划,主要促进票房收入,请各位给点意见,谢谢! 1 回答介绍几部和。窃听风云。无间道,意外等类似的影片。或和生化系列的也... 0 回答潜行狙击 25 什么时候 0 回答哪个 GG 手里有 阻击手:幽灵战士汉化包给个好吗 359971302@qq.com 先... 0 回答急求园林工程暑假实习日记 更多等待您来回答的问题>> 其他回答 共 15 条 犹豫 回答者

热心网友 | 2010-8-26 21:45 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 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 三军过后尽开颜。 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空前的壮举。而《七律·长征》正是对这一伟大壮举的生动写照 和热情讴歌。在诗中,毛泽东以史诗性的笔触,形象地概括了长征的光辉历程,突出表现了 长征途中的艰难险阻和工农红军压倒一切的英雄气概。

全篇洋溢着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 主义的精神,闪耀着革命现实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的光辉,是一部气壮山河的革命史诗。

诗的首联,“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开宗明义,笼罩全篇。诗人用强 烈对比的手法,一方面用“远”、“难”、“万水千山”等词语突出长征之难,另一方面用“不怕”、 “只等闲”突出红军战士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藐视一切困难的乐观豪迈的精神。“不怕”,尤其 是“只等闲”,形成了全诗的主旋律。

颔联、颈联,承接首联,具体写“万水千山”,依次展开几幅有代表性的场景,结构 严谨,对仗工丽。

颔联接“千山”,以“五岭”、“乌蒙”为代表,以“逶迤”、“磅礴”极言其巍峨险峻,突 现征途之“难”。又以“腾细浪”、“走泥丸”极言其渺小些微,与首联之“不怕”、“只等闲”暗相 关合。奇特的想象,极度的夸张,强烈的对比,产生了强烈的艺术效果。诗人“视通千里”、 “心游万仞”,驰骋想象,诗思纵横。逶迤千里的五岭、气势磅礴的乌蒙山脉,在红军眼里, 不过是“腾”起的一道道“细浪”,滚动(“走”)的一颗颗小泥团!那还有什么可“怕”的!怎么 不叫人“等闲”视之呢!这是何等的胸怀、何等的气概!也只有英勇的红军战士、只有作为三 军统帅和伟大诗人的毛泽东,才有此等胸怀、此等气概!至于围追堵截、疲于奔命、气急败 坏的敌人,还值得一提吗? 颈联接“万水”,以“金沙”、“大渡”为典型,描绘了两个经典战例,同样运用了对比手法。“金 沙水拍”一动,“大渡桥横”一静。“巧渡金沙江”,是“智取”,显示了红军机智灵动、游刃有 余的高超的战斗艺术,所以用“暖”来表现;“飞夺泸定桥”,是“强攻”,经历了一场激烈而残 酷的战斗, 红军战士以血肉之躯开辟了前进的道路, 所以用“寒”来描述。

这里的“暖”与“寒”, 既是自然环境的真实写照, 也是心理感受的贴切表露。

然而, 天险可据也罢, 重兵把守也罢, 在英勇无畏的红军面前只不过是“纸壁蒿墙”,丝毫也不能阻挡红军长征的脚步。红军所向披 靡,从容轻松,等闲而过。颈联 和颔联一起,生动地塑造了红军临危不惧、履险如夷的英 雄形象,同时为结尾张目,蓄足了“势”。

尾联“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直抒胸臆,酣畅淋漓,充分表达了红军 翻越大雪山后的喜悦和自豪, 洋溢着胜利者的豪情! 众所周知, 长征途中, 若论环境之艰险、 跋涉之艰难、处境之险恶,莫过于“雪山草地”。而诗人毛泽东偏偏着以“更喜”二字,将“万 水千山只等闲”的豪迈情绪推向高潮,以“三军过后尽开颜”收束全篇,完成了红军英雄形象 浓墨重彩的一笔, 把即将完成史无前例的二万五千里长征而迎来中国革命新局面走向胜利的 红军战士们的威武、豪迈、乐观与自豪,表现得淋漓酣畅、气足神完!“更喜”二字,更闪耀 着毛泽东哲学思想的光芒, 这就是“黑暗即将过去, 曙光就在前头”, 就是“无限风光在险峰”。

雪山草地诚然艰险无比,但克服了最后的最大的难关,往往就意味着胜利的来临。这就是胜 利的辩证法! 翻过大雪山, 陕北根据地在望, 红军几大主力会师在望, 万里长征的胜利在望! 怎么不是“更喜”的事呢!怎不叫三军将士“尽开颜”呢! 综观全诗,诗人驾驭重大革命题材和古体诗词写作的高超艺术手段可谓炉火纯青。

作为格律诗,这首七律章法严谨,对仗工整,炼字老到,风骨健朗,气韵浑成。特别是以寥 寥八句, 包容二万五千里长征这样庄严庞大的题材, 可谓“尺幅万里”, 非巨擘大家不能为之。

从叙事铺排上看,虽引“五岭”、“乌蒙”、“金沙”、“大渡”、“岷山”等地名入诗,但毫无堆砌 板滞之感,在工稳精当的对仗句中,按时间地点的顺序,勾勒出一幅“长征路线图”,叙来条 理井然,逻辑清晰,犹如行云流水。在抒情咏志方面,以“不怕”、“只等闲”为抒情主线贯穿 全篇,一气贯注,层层推进,可谓一气呵成,荡气回肠。在艺术表现手法上,运用奇特的想 象、 极度的夸张、 强烈的对比以及生动形象的比喻, 创造出画面宏伟、 气势磅礴的艺术境界, 从而成功塑造出红军英勇无畏、 乐观豪迈的艺术形象, 洋溢着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 的奇情壮彩。可以毫不夸张地说, 《七律·长征》是现当代古体诗词创作中不可多得的艺术珍 品。难怪有人评价毛泽东的诗词,是自唐宋以来的又一座丰碑,更是现当代古体诗词创作上 难以企及的一座高峰。读《七律·长征》 ,足证此言不虚。

回答者

西弗万岁 | 一级 | 2010-8-26 23:25 这首诗形象地概括了红军长征的战斗历程, 热情洋溢地赞扬了中国工农红军不畏艰险, 英勇 顽强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56 个字,负载着长征路上的千种艰难险阻, 饱含着中国共产党的万般豪情壮志。

它是中国革命的壮烈史诗, 也是中国诗歌宝库中的灿烂 明珠。无论对革命史而言,亦或对诗歌史而论,它都是里程碑之作。

“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首联开门见山赞美了红军不怕困难,勇敢顽强的革命精神,这是全篇的 中心思想,也是全诗的艺术基调。它是全诗精神的开端,也是全诗意境的结穴。“不怕”二字 是全诗的诗眼,“只等闲”强化、重申了“不怕”;“远征难”包举了这一段非凡的历史过程,“万 水千山”则概写了“难”的内外蕴涵。这一联如高山坠石,滚滚而下,牵动着全篇,也笼罩着 全诗。“只等闲”举重若轻,显示了诗人视自然之敌若梯米,玩社会之敌于股掌的统帅风度。

“只”加强了坚定的语气,具有强烈的感情色彩。它对红军蔑视困难的革命精神作了突出和强 调, 表现了红军在刀剑丛中从容不迫, 应付自如, 无往不胜的铁军风貌。

收联是全诗的总领, 以下三联则紧扣首联展开。

从首联开始,全诗就展开了两条思维线,构造了两个时空域, 一个是客观的、现实的:“远征难”,有“万水千山”之多之险;一个是主观的、心理的:“不 怕”“只等闲”。这样就构成了强烈的对比反衬,熔铸了全诗浩大的物理空间和壮阔的心理空 间,奠定了全诗雄浑博大的基调。

颔联、颈联四句分别从山和水两方面写红军对困难的 战胜,它是承上文“千山”和“万水”而来。诗人按照红军长征的路线,选取了四个具有典型意 义的地理名称,它们都是著名的天险,高度地概括了红军长征途中的“万水千山”。在毛泽东 诗词中, 有很多直书地理名称, 且大多是用来表示行军的路线。

例如 『清平乐.蒋桂战争』 “红 旗跃过汀江,直下龙岩上杭”, 『蝶恋花.从汀洲向长沙』有“百万工农齐努力,席卷江西直捣 湘和鄂”等等。这些都是工农红军军事活动的真实记录。那么,由此可看出毛泽东诗词是怎 样与中国革命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与其他诗词相比,以地名入诗的作法在该篇更为集中,所 显示的空间距离也更大。尤为不同的是:上面所例举的四句词,要强调的是红军行军速度迅 猛,气势不可阻挡,红军在画面中具有强烈的动感;而在该词中诗人则是围绕“红军不怕远 征难”这个中心思想展开,强调红军对困难的蔑视,是红军指战员内心世界的呈现,所以描 写红军是隐态的,借山水来反衬红军的壮举。“腾”、“走”两个动词使山化静为动,是红军精 神的外显。一般说来,以地名入诗很难,地名多了很容易出现败笔。但毛泽东却运用得很成 功,这不仅是他具备挫万物于笔端的诗才,更具备吐磅礴于寸心的诗情,同时也反映出毛泽 东对祖国语言文字锤炼的功底。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一联是写山,也 是写红军对山的征服。五岭、乌蒙本是客观的存在物,但当它进入诗人的视野,也就成了审 美的对象。所以它不再是单纯的山,而是被感情化了的对象。“逶迤”、“磅礴”极言山之高大 绵亘, 这是红军也是诗人心中的山, 极大和极小正是诗人对山的感知, 这里重在小而不在大, 愈大则愈显红军长征之难;愈则愈县红军之不怕。重在小也就突出了红军对困难的蔑视。通 过两组极大于极小的对立关系, 诗人充分地表现了红军的顽强豪迈的英雄气慨。

从艺术手法 上说,这是夸张和对比。写山是明线,写红军是暗线,动静结合,明暗结合,反衬对比,十 分巧妙。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一联是写水,也是写红军对水的征服。

红军渡过金沙江和大渡河在长征史上有着重要的意义。

金沙江宽阔而湍急, 蒋介石梦想利用 这一天险围歼红军于川、滇、黔边境。1935 年 5 月红军巧渡金沙江。如果说巧渡金沙江是 红军战略战术最富有智慧、最成功的一次战斗,那么强渡大渡河则是红军表现最勇敢、最顽 强的一次战斗。大渡河的险恶也不亚于金沙江,且有敌人的重兵把守,狡猾的敌人还拆掉河 上泸定桥的木板, 只留下十三根铁索。

但是英勇的红军硬是冒着敌人的枪林弹雨闯过了大渡 河, 粉碎了蒋介石企图使红军成为第二个石达开的阴谋。

所以这两句所写的战斗都是具有典 型意义的。“五岭”“乌蒙”两句通过红军的主观感受直接表现了红军的英雄气慨,这两句则是 通过写景来记事,通过记事来表现红军的英雄事迹。

颈联中的“暖”和“寒”这一对反义词, 是诗人精心设计的两个感情穴位。“暖”字温馨喜悦,表现的是战胜困难的欢快;“寒”字冷峻 严酷,传递的是九死一生后的回味。两个形容词是精神的巨变,又是感情的裂变,含不尽之 意于其中,显无穷之趣于其外,摇曳多姿,起伏跌宕,张驰有致。

未联“更喜岷山千里雪, 三军过后尽开颜。”是对首联的回应。开端言“不怕”,结尾压“更喜”,强化了主题,升华了 诗旨。“更喜”承上文而来,也是对上文的感情收束。红军过五岭、越乌蒙、渡金沙、抢大渡, 从敌人的重围中杀出一条血路,自然令人欣喜。而现在,红军又翻岷山,进陕北,胜利大会 师已为时不远,战略大转移的目的已基本实现,与前面的种种喜悦相比,它自然更胜一筹。

“尽开颜”写三军的欢笑,这是最后胜利即将到来的欢笑,以此作结,遂使全诗的乐观主义精 神得到了进一步的兀现。

回答者

残星数点 | 一级 | 2010-8-30 20:19 万里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空前的伟大壮举, 《七律·长征》是诗歌创作史上不朽的杰作。这首诗 形象地概括了红军长征的战斗历程, 热情洋溢地赞扬了中国工农红军不畏艰险, 英勇顽强的 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诗的艺术基调。它是全诗精神的开端,也是全诗意境的结穴。“不 怕”二字是全诗的诗眼,“只等闲”强化、重申远征难”包举了这一段非凡的历史过程,“万水 千山”则概写了“难”的内外蕴涵。这一联如高山坠石,滚滚而下,牵动着全篇,也笼罩着全 诗。

“只等闲”举重若轻, 显示了诗人视自然之敌若梯米, 玩社会之敌于股掌的统帅风度。

“只” 加强了坚定的语气,具有强烈的感情色彩。它对红军蔑视困难的革命精神作了突出和强调, 表现了红军在刀剑丛中从容不迫,应付自如,无往不胜的铁军风貌。收联是全诗的总领,以 下三联则紧扣首联展开。

从首联开始,全诗就展开了两条思维线,构造了两个时空域, 一个是客观的、现实的:“远征难”,有“万水千山”之多之险;一个是主观的、心理的:“不 怕”“只等闲”。这样就构成了强烈的对比反衬,熔铸了全诗浩大的物理空间和壮阔的心理空 间,奠定了全诗雄浑博大的基调。

颔联、颈联四句分别从山和水两方面写红军对困难的 战胜,它是承上文“千山”和“万水”而来。诗人按照红军长征的路线,选取了四个具有典型意 义的地理名称,它们都是著名的天险,高度地概括了红军长征途中的“万水千山”。在毛泽东 诗词中, 有很多直书地理名称, 且大多是用来表示行军的路线。

例如 『清平乐.蒋桂战争』 “红 旗跃过汀江,直下龙岩上杭”, 『蝶恋花.从汀洲向长沙』有“百万工农齐努力,席卷江西直捣 湘和鄂”等等。这些都是工农红军军事活动的真实记录。那么,由此可看出毛泽东诗词是怎 样与中国革命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与其他诗词相比,以地名入诗的作法在该篇更为集中,所 显示的空间距离也更大。尤为不同的是:上面所例举的四句词,要强调的是红军行军速度迅 猛,气势不可阻挡,红军在画面中具有强烈的动感;而在该词中诗人则是围绕“红军不怕远 征难”这个中心思想展开,强调红军对困难的蔑视,是红军指战员内心世界的呈现,所以描 写红军是隐态的,借山水来反衬红军的壮举。“腾”、“走”两个动词使山化静为动,是红军精 神的外显。一般说来,以地名入诗很难,地名多了很容易出现败笔。但毛泽东却运用得很成 功,这不仅是他具备挫万物于笔端的诗才,更具备吐磅礴于寸心的诗情,同时也反映出毛泽 东对祖国语言文字锤炼的功底。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一联是写山,也 是写红军对山的征服。五岭、乌蒙本是客观的存在物,但当它进入诗人的视野,也就成了审 美的对象。所以它不再是单纯的山,而是被感情化了的对象。“逶迤”、“磅礴”极言山之高大 绵亘, 这是红军也是诗人心中的山, 极大和极小正是诗人对山的感知, 这里重在小而不在大, 愈大则愈显红军长征之难;愈则愈县红军之不怕。重在小也就突出了红军对困难的蔑视。通 过两组极大于极小的对立关系, 诗人充分地表现了红军的顽强豪迈的英雄气慨。

从艺术手法 上说,这是夸张和对比。写山是明线,写红军是暗线,动静结合,明暗结合,反衬对比,十 分巧妙。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一联是写水,也是写红军对水的征服。

红军渡过金沙江和大渡河在长征史上有着重要的意义。

金沙江宽阔而湍急, 蒋介石梦想利用 这一天险围歼红军于川、滇、黔边境。1935 年 5 月红军巧渡金沙江。如果说巧渡金沙江是 红军战略战术最富有智慧、最成功的一次战斗,那么强渡大渡河则是红军表现最勇敢、最顽 强的一次战斗。大渡河的险恶也不亚于金沙江,且有敌人的重兵把守,狡猾的敌人还拆掉河 上泸定桥的木板, 只留下十三根铁索。

但是英勇的红军硬是冒着敌人的枪林弹雨闯过了大渡 河, 粉碎了蒋介石企图使红军成为第二个石达开的阴谋。

所以这两句所写的战斗都是具有典 型意义的。“五岭”“乌蒙”两句通过红军的主观感受直接表现了红军的英雄气慨,这两句则是 通过写景来记事,通过记事来表现红军的英雄事迹。

颈联中的“暖”和“寒”这一对反义词, 是诗人精心设计的两个感情穴位。“暖”字温馨喜悦,表现的是战胜困难的欢快;“寒”字冷峻 严酷,传递的是九死一生后的回味。两个形容词是精神的巨变,又是感情的裂变,含不尽之 意于其中,显无穷之趣于其外,摇曳多姿,起伏跌宕,张驰有致。

未联“更喜岷山千里雪, 三军过后尽开颜。”是对首联的回应。开端言“不怕”,结尾压“更喜”,强化了主题,升华了 诗旨。“更喜”承上文而来,也是对上文的感情收束。红军过五岭、越乌蒙、渡金沙、抢大渡, 从敌人的重围中杀出一条血路,自然令人欣喜。而现在,红军又翻岷山,进陕北,胜利大会 师已为时不远,战略大转移的目的已基本实现,与前面的种种喜悦相比,它自然更胜一筹。

“尽开颜”写三军的欢笑,这是最后胜利即将到来的欢笑,以此作结,遂使全诗的乐观主义精 神得到了进一步的兀 回答者

yinxuesongyin | 一级 | 2010-8-30 20:30 《七律长征》写于 1935 年 10 月,当时毛泽东率领中央红军越过岷山,长征即将结束。回顾 长征一年来红军所战胜的无数艰难险阻, 他满怀喜悦的战斗豪情, 以极其轻松的笔调写下了 这首气壮山河的伟大诗篇。

首联是全诗的总纲, 写得极有气势。

它高度概括了红军在毛泽东和党中央的统率下于整个 长征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亘古未有的英雄气概和百折不挠的勇毅精神。

“远征难”三个字总括 了红军长征途中所遇到的一切困难。“远征”是写长征行程之远,时月之长;“难”是写长征牺 牲之大,经历之苦。面对一切艰难困苦,红军回答的是“不怕”“只等闲”,这充分显示出红军 战士钢铁般的革命意志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也给全诗定下了轻松豪迈、气度不凡的基调。

颔联先具体写山,五岭“逶迤”形容其绵延不断。一个“腾”字写出了它的奔腾之势,但它们 在红军眼里只不过是“细浪”“泥丸”,有意缩小人的视觉比例,正是为了反衬红军,突出表现 红军敢于藐视并战胜一切困难的高大形象和精神伟力。

颈联是红军过金沙江和大渡河天险,诗人蔑视了这两处困难,只用了“云崖暖”“铁索寒” 写出了这两道天险抢渡成功,其他都没有提及。何等轻松! 尾联是全诗的高潮,“更喜”两字,一方面表现了红军战士在极其艰苦条件下的乐观精神, 一方面表现了红军战士对美好前途的向往和自信。

诗人既不叹息过去的困难, 当然也不必写 出后边的困难。

全诗首尾照应,在结构上十分完美。在开篇就定下了全诗的基调:“红军不怕远征难,万 水千山只等闲。”全诗高度概括,为我们展示了五幅“征难图”:腾越五岭,疾跨乌蒙,巧渡 金沙江,飞夺泸定桥,喜踏岷山雪。它是诗人那巨人般的眼光、伟大的襟怀、奇特的想像以 及英雄的胆略和气魄的自然流露。

回答者

1270984094 | 一级 | 2010-8-31 18:14 123 回答者

skzj123 | 一级 | 2010-8-31 18:44 七律 长征 毛泽东 红军不拍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这是七律 长征全文。

回答者

小综依晨 Love | 二级 | 2010-8-31 19:31 速度似的 我想 应该把 这个 内个 哈哈 回答者

热心网友 | 2010-8-31 19:39 七律·长征 诗人:毛泽东 朝代:近代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注释】 (1)长征:一九三四年十月中央红军从江西、福建出发,于一九三五年十月到达陕北,行程 二万五千余里。

(2)万水千山:这里的千、万都是泛指,形容山无数,水无数,隐含着困难多、艰险多。

(3)等闲:平平常常的意思。

(4)腾细浪:是指翻滚起来的小浪花。 (5)磅礴:气势雄伟,这里指山势高大、险峻。

(6)金沙:指金沙江,是长江上游的一段。

(7)云崖:高耸入云的山崖。

(8)大渡:指大渡河。

(9)三军:指中国工农红军一、二、四方面军(当年没有编制红三方面军) ,也就是整个红军。

(10)尽开颜:全都喜笑颜开。

(11)五岭:大庾岭,骑田岭,都庞岭,萌渚岭,越城岭,或称南岭,横亘在江西、湖南、两 广之间。

(12)逶迤(wēi yí) :弯弯曲曲延续不绝的样子。

(13)乌蒙:云贵间金沙江南岸的山脉。

(14)走泥丸:是指滚动的小泥球。

(15)铁索:大渡河上泸定桥,它是用十三根铁索组成的桥。

(16)岷山:在四川和甘肃边界,海拔四千米左右。一九三五年九月红军长征经此。

(17)云崖暖:是指浪花拍打悬崖峭壁,溅起阵阵雾水,在红军得眼中像是冒出的蒸汽一样。

【译文】 红军岂畏惧远征的艰辛, 千山万水化区区小事不足道来。

蜿蜒的五岭在红军眼里就像翻腾 着细浪的细流, 气势雄伟的乌蒙山在红军眼里它们如小泥丸一般。

金沙江的水波拍打着温暖 的悬崖,大渡河上横跨了寒冷的铁索桥。最是欢喜岷山的千里白雪,三军将士过了此处都笑 逐颜开。

【赏析】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一联是写山,也是写红军对山的征服。五岭、乌蒙 本是客观的存在物, 但当它进入诗人的视野, 也就成了审美的对象。

所以它不再是单纯的山, 而是被感情化了的对象。“逶迤”、“磅礴”极言山之高大绵亘,这是红军也是诗人心中的山, 极大和极小正是诗人对山的感知,这里重在小而不在大,愈大则愈显红军长征之难;愈则愈 县红军之不怕。重在小也就突出了红军对困难的蔑视。通过两组极大于极小的对立关系,诗 人充分地表现了红军的顽强豪迈的英雄气概。从艺术手法上说,这是夸张和对比。写山是明 线,写红军是暗线,动静结合,明暗结合,反衬对比,十分巧妙。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一联是写水,也是写红军对水的征服。红军渡过金 沙江和大渡河在长征史上有着重要的意义。

金沙江宽阔而湍急, 蒋介石梦想利用这一天险围 歼红军于川、滇、黔边境。1935 年 5 月红军巧渡金沙江。如果说巧渡金沙江是红军战略战 术最富有智慧、最成功的一次战斗,那么强渡大渡河则是红军表现最勇敢、最顽强的一次战 斗。大渡河的险恶也不亚于金沙江,且有敌人的重兵把守,狡猾的敌人还拆掉河上泸定桥的 木板,只留下十三根铁索。但是英勇的红军硬是冒着敌人的枪林弹雨闯过了大渡河,粉碎了 蒋介石企图使红军成为第二个石达开的阴谋。所以这两句所写的战斗都是具有典型意义的。

“五岭”“乌蒙”两句通过红军的主观感受直接表现了红军的英雄气概, 这两句则是通过写景来 记事,通过记事来表现红军的英雄事迹。

颈联中的“暖”和“寒”这一对反义词,是诗人精心设计的两个感情穴位。“暖”字温馨喜悦, 表现的是战胜困难的欢快;“寒”字冷峻严酷,传递的是九死一生后的回味。两个形容词是精 神的巨变, 又是感情的裂变,含不尽之意于其中,显无穷之趣于其外,摇曳多姿,起伏跌宕, 张驰有致。

足联“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是对首联的回应。开端言“不怕”,结尾压“更 喜”,强化了主题,升华了诗旨。“更喜”承上文而来,也是对上文的感情收束。红军过五岭、 越乌蒙、度金沙、抢大渡,从敌人的重围中杀出一条血路,自然令人欣喜。而现在,红军又 翻岷山,进陕北,胜利大会师已为时不远,战略大转移的目的已基本实现,与前面的种种喜 悦相比,它自然更胜一筹 。“尽开颜”写三军的欢笑,这是最后胜利即将到来的欢笑,以此 作结,遂使全诗的乐观主义精神得到了进一步的兀现。

回答者

热心网友 | 2010-8-31 20:47 文章仅用了 56 个字,就高度概括且艺术地反映了长征这一伟大的革命史实。首联开门见山 赞美了红军不怕困难、勇敢顽强的革命精神,这是全篇的中心思想,也是全诗的艺术基调。

颔联、 颈联四句分别从山和水两方面写红军对困难的战胜, 它是承首联“千山”和“万水”而来。

颔联写山,也写红军对山的征服;颈联写水,也写红军对水的征服。尾联是对首联的回应, 开端言“不怕”,结尾压“更喜”,强化了主题,升华了主旨。

参考资料:从参考书上一个字一个字打的 回答者

花香☆雨林 | 二级 | 2010-8-31 21:45 【鉴赏】 万里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空前的伟大壮举, 《七律.长征》 是诗歌创作史上不朽的杰作。

56 个字,负载着长征路上的千种艰难险阻,饱含这中国共产党的万般豪情壮志。它是中国 革命的壮烈史诗, 也是中国诗歌宝库中的灿烂明珠。

无论对革命史而言, 抑或对诗歌史而论, 它都是里程碑之作。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首联开门见山赞美了红军不怕困难,勇敢顽强的革命 精神,这是全篇的中心思想,也是全诗的艺术基调。它是全诗精神的开端,也是全诗意境的 结穴。“不怕”二字是全诗的诗眼,“只等闲”强化、重申了“不怕”;“远征难”包举了这一段非 凡的历史过程,“万水千山”则概写了“难”的内外蕴涵。这一联如高山坠石,滚滚而下,牵动 着全篇,也笼罩着全诗。“只等闲”举重若轻,显示了诗人视自然之敌若梯米,玩社会之敌于 鼓掌的统帅风度。“只”加强了坚定的语气,具有强烈的感情色彩。它对红军蔑视困难的革命 精神作了突出和强调,表现了红军在刀剑丛中从容不迫,应付自如,无往不胜的铁军风貌。

收联是全诗的总领,以下三联则紧扣首联展开。

从首联开始,全诗就展开了两条思维线,构造了两个时空域,一个是客观的、现实的:“远 征难”,有“万水千山”之多之险;一个是主观的、心理的:“不怕”“只等闲”。这样就构成了 强烈的对比反衬, 熔铸了全诗浩大的物理空间和壮阔的心理空间, 奠定了全诗雄浑博大的基 调。

颔联、 颈联四句分别从山和水两方面写红军对困难的战胜, 它是承上文“千山”和“万水”而来。

诗人按照红军长征的路线,选取了四个具有典型意义的地理名称,它们都是著名的天险,高 度地概括了红军长征途中的“万水千山”。在毛泽东诗词中,有很多直书地理名称,且大多是 用来表示行军的路线。例如『清平乐.蒋桂战争』“红旗跃过汀江,直下龙岩上杭”, 『蝶恋花. 从汀洲向长沙』有“百万工农齐努力,席卷江西直捣湘和鄂”等等。这些都是工农红军军事活 动的真实记录。那么,由此可看出毛泽东诗词是怎样与中国革命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与其他 诗词相比,以地名入诗的作法在本篇更为集中,所显示的空间距离也更大。尤为不同的是

上面所例举的四句词,要强调的是红军行军速度迅猛,气势不可阻挡,红军在画面中具有强 烈的动感;而在本词中诗人则是围绕“红军不怕远征难”这个中心思想展开,强调红军对困难 的蔑视, 是红军指战员内心世界的呈现, 所以描写红军是隐态的, 借山水来反衬红军的壮举。

“腾”、“走”两个动词使山化静为动,是红军精神的外显。一般说来,以地名入诗很难,地名 多了很容易出现败笔。但毛泽东却运用得很成功,这不仅是他具备挫万物于笔端的诗才,更 具备吐磅礴于寸心的诗情,同时也反映出毛泽东对祖国语言文字锤炼的功底。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一联是写山,也是写红军对山的征服。五岭、乌蒙本 是客观的存在物,但当它进入诗人的视野,也就成了审美的对象。所以它不再是单纯的山, 而是被感情化了的对象。“逶迤”、“磅礴”极言山之高大绵亘,这是红军也是诗人心中的山, 极大和极小正是诗人对山的感知,这里重在小而不在大,愈大则愈显红军长征之难;愈则愈 县红军之不怕。重在小也就突出了红军对困难的蔑视。通过两组极大于极小的对立关系,诗 人充分地表现了红军的顽强豪迈的英雄气慨。从艺术手法上说,这是夸张和对比。写山是明 线,写红军是暗线,动静结合,明暗结合,反衬对比,十分巧妙。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一联是写水,也是写红军对水的征服。红军渡过金沙 江和大渡河在长征史上有着重要的意义。

金沙江宽阔而湍急, 蒋介石梦想利用这一天险围歼 红军于川、滇、黔边境。1935 年 5 月红军巧渡金沙江。如果说巧渡金沙江是红军战略战术 最富有智慧、 最成功的一次战斗, 那么强渡大渡河则是红军表现最勇敢、 最顽强的一次战斗。

大渡河的险恶也不亚于金沙江, 且有敌人的重兵把守, 狡猾的敌人还拆掉河上泸定桥的木板, 只留下十三根铁索。

但是英勇的红军硬是冒着敌人的枪林弹雨闯过了大渡河, 粉碎了蒋介石 企图使红军成为第二个石达开的阴谋。所以这两句所写的战斗都是具有典型意义的。“五 岭”“乌蒙”两句通过红军的主观感受直接表现了红军的英雄气慨,这两句则是通过写景来记 事,通过记事来表现红军的英雄事迹。

颈联中的“暖”和“寒”这一对反义词,是诗人精心设计的两个感情穴位。“暖”字温馨喜悦,表 现的是战胜困难的欢快;“寒”字冷峻严酷,传递的是九死一生后的回味。两个形容词是精神 的巨变,又是感情的裂变,含不尽之意于其中,显无穷之趣于其外,摇曳多姿,起伏跌宕, 张驰有致。

足联“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是对首联的回应。开端言“不怕”,结尾压“更喜”, 强化了主题,升华了诗旨。“更喜”承上文而来,也是对上文的感情收束。红军过五岭、越乌 蒙、度金沙、抢大渡,从敌人的重围中杀出一条血路,自然令人欣喜。而现在,红军又翻岷 山,进陕北,胜利大会师已为时不远,战略大转移的目的已基本实现,与前面的种种喜悦相 比,它自然更胜一愁 4 。“尽开颜”写三军的欢笑,这是最后胜利即将到来的欢笑,以此作 结,遂使全诗的乐观主义精神得到了进一步的兀现。

回答者

热心网友 | 2010-8-31 23:10 《七律长征》写于 1935 年 10 月,当时毛泽东率领中央红军越过岷山,长征即将结束。回顾 长征一年来红军所战胜的无数艰难险阻, 他满怀喜悦的战斗豪情, 以极其轻松的笔调写下了 这首气壮山河的伟大诗篇。

首联是全诗的总纲, 写得极有气势。

它高度概括了红军在毛泽东和党中央的统率下于整个 长征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亘古未有的英雄气概和百折不挠的勇毅精神。

“远征难”三个字总括 了红军长征途中所遇到的一切困难。“远征”是写长征行程之远,时月之长;“难”是写长征牺 牲之大,经历之苦。面对一切艰难困苦,红军回答的是“不怕”“只等闲”,这充分显示出红军 战士钢铁般的革命意志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也给全诗定下了轻松豪迈、气度不凡的基调。

颔联先具体写山,五岭“逶迤”形容其绵延不断。一个“腾”字写出了它的奔腾之势,但它们 在红军眼里只不过是“细浪”“泥丸”,有意缩小人的视觉比例,正是为了反衬红军,突出表现 红军敢于藐视并战胜一切困难的高大形象和精神伟力。 颈联是红军过金沙江和大渡河天险,诗人蔑视了这两处困难,只用了“云崖暖”“铁索寒” 写出了这两道天险抢渡成功,其他都没有提及。何等轻松! 尾联是全诗的高潮,“更喜”两字,一方面表现了红军战士在极其艰苦条件下的乐观精神, 一方面表现了红军战士对美好前途的向往和自信。

诗人既不叹息过去的困难, 当然也不必写 出后边的困难。

全诗首尾照应,在结构上十分完美。在开篇就定下了全诗的基调:“红军不怕远征难,万 水千山只等闲。”全诗高度概括,为我们展示了五幅“征难图”:腾越五岭,疾跨乌蒙,巧渡 金沙江,飞夺泸定桥,喜踏岷山雪。它是诗人那巨人般的眼光、伟大的襟怀、奇特的想像以 及英雄的胆略和气魄的自然流露 回答者

失望好过绝望 | 二级 | 2010-9-6 13:25 毛泽东被迫去跑了 2.5 万里长征,损失不少部下,不过取得了很大成功,这是他长征完的总 结
七律长征赏析》由(易啊教育网)整理提供,版权归原作者、原出处所有。
Copyright © 易啊教育网 All Rights Reserved.